聽君一席話(資料新聞學)

 

台灣開放資料計畫負責人 張維志,今天下午到大愛台演講。

他學的是醫學,現在的專業領域和過去完全不同。

 

1.     如果只是把電視節目放到網路上,就好像最早期把廣播的東西直接放到電視上。我們可以思考,把電視節目放到網路上要有什麼不同。

2.     政府已經公開很多資料,為什麼沒有人告訴我們,每年國家的預算都在做什麼?

3.     資料素養(Data Literacy):有能力去讀資料,轉換為資訊後和人溝通。

4.     不要只有數字而沒有故事。

5.     從資料中找出故事,用資料來說故事。

6.     南丁格爾是護士,也是統計學家。她發明「極座標圓餅圖」(1854)。她發現大部分軍人不在戰場上往生,而是在醫院。後來才開始探討院內感染的問題。

7.     生活越來越仰賴資訊的流通,與資料的解讀。

8.     颱風造成台北一萬八千棵樹倒下來,我們可以透過數據,了解這些樹分布在哪裡?是否都是同一個品種?然後用視覺化來呈現,這就是用資料來說故事。

9.     在臉書上寫東西,就是產生資料。

10.   資料新聞並不是就是一些圖表與視覺化的呈現,而是關乎如何以最佳方式來說故事。有的時候那確實會是一種視覺呈現或地圖,但有時則是新聞故事,而有的時候,光是數字即已足夠。

11.   巨量資料(俗稱大數據)的三個層面:

巨量---就是很多很多非常多

即時性---沒完沒了馬上要

多樣性---影音、文字全都來

12.   迷思:只有碰觸巨量資料才是資料新聞學。

13.   重點不在於資料量的大小,而是是否可以看到和別的資料之間的關聯,產生新的東西。

14.   資料取得→資料處理(清洗、彙整、解讀) →資料呈現→故事敘述。

15.   ()資料彙整:把資料找出來

(網路搜尋、政府部門與政府資訊公開法、NPO/NGO與倡議組織、鄉民與駭客)

()資料清理:資料集的格式與內容

(將資料轉為程式、電腦可讀)

()資料解讀:定義出資料的含意與可信度

()資料整合:整理出一個回答問題的資料集

16.   問題有得到答案嗎?需要更多資料?那就重新再跑一次吧。

17.   是新聞報導,不是論文寫作。

18.   那我該如何開始?最好能夠學習以下能力:說書人、設計師、探索家、工程師、分析家。

19.   重點是要有一顆好奇心。

20.   對拿到的資料都保持質疑的態度。(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0409/34147187/)

21.   如科學家一般的嚴謹。

22.   最後,決定一切的是你的創意。

23.   資料素養 + 新聞鼻。

24.   對資料的感覺、對新聞的敏感度,是培養出來的。

25.   資料新聞學,是新聞的一種形式。也是我們學習如何「發現」、「閱讀」、「述說」世界的一種方法。

26.   我在法國27年,認為台灣的民主政治不成熟,這樣的情況下做出來的民調就很難讓人相信。

27.   尼爾森(傳統收視率調查),是被世界很多國家淘汰的東西,在台灣卻還主導媒體營運的走向,這很奇怪。

28.   台灣不是沒有好節目,而是太多爛節目。

29.   年輕人比較喜歡具體的東西(數字、還有實際的影響),不要只有感人的故事(例如大家哭成一團等等)

30.   可以看這段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VimVzgtD6w

31.   講師還播放一段短片,做得很棒,說這樣的影片很容易被轉傳: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zk-GgOxoMU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愛主播倪銘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