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新聞與媒體(建設性新聞研討會)()

 

公視在2016.04.16,邀請丹麥公視新聞總監烏瑞克.哈格洛普(Ulrik Haagerup),在台北市公教人力發展中心,舉辦「建設性新聞」(Constructive News)研討會,我把烏瑞克第二、第三階段,還有其他與談人的重點摘錄出來。

烏瑞克有回應部分與談人的內容,因此筆記我以發言者的順序來排列。

 

經營者談「建設性新聞」

 

TVBS張孝威董事長兼總經理

媒體是社會的良心和教育者,媒體不可以人云亦云,要報導真相。

但是現在的媒體變批判者、不當教育者,喜歡衝突,說這個人是惡棍、壞人,問家屬有什麼感覺?

建設性新聞對民主政治有很大幫助,我們目前媒體的報導就是民粹。

太陽花運動,很多學生貼SNG車說我們是假新聞,其實我們是唯一說真話的新聞,只能說忍辱負重。

告訴同事,不管你是藍或綠,都要多看書,歷史都不清楚的話如何評斷政治。

把台灣過去34年的發展弄清楚,就知道誰比較有貢獻、誰比較沒有貢獻。

有足夠的常識,才能問出有智慧的問題。

 

●公視董事長邵玉銘

台灣媒體目前的缺失,就是國際新聞嚴重不足。

媒體無中生有,有一次一家電視台,因為舊曆年沒有新聞,就邀請柯賜海和許純美對吵。

另外也羞辱官員到搞垮為止。

還有師生不倫,記者窮追猛打,導致老師自殺,所以媒體也是屠宰業。

 

台灣獨有的現象。固定的(談話節目)來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麼都可以批評。

學術界人很多,為何不能依照議題挑選討論的人?固定的人演出、很奇怪。

美國紐約時報成立新聞監察員,檢查版面是否正確、是否傷害到別人?我們只有記者沒有專欄專家,紐約時報有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

 

●聯合報社長項國寧

媒體報導衝突後,是否可以提出解決的方法?

四年前,聯合報60年時許諾,要成立「願景工作室」,讓台灣更好。

四年做了28個專題,台東金峰鄉有了第一台ATM,這是很小的事情,但我們的報導帶來一些改變。

政策加持,再生水商機來了,另外,《公路正義》專題,警察加強取締,全台交通死傷大減。

台灣市場不大競爭者多,追逐數字短線操作,我們相信也希望「Good Journalism is good business(好的新聞可以是件好生意)

 

(●銘均註:我覺得聯合報的「願景工作室」很多報導都非常棒,是「建設性新聞」的實踐,如果有興趣可以看以下連結,或許可以找到許多新聞或節目的題材:http://vision.udn.com/vision/index

 

另外聯合報對於成立願景工作室的社論,也可以參考:「我們承諾:聯合報要努力讓台灣更好」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202171/web/#2L-3603191L)

 

●財團法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林東泰董事

台灣媒體的問題複雜也棘手,台灣看起來都是破壞性新聞。

政治應該是為民謀福祉,但好像不是如此,基本上,現在的政治已經被媒體所統治了。

政治人物為了上媒體,必須配合媒體的需求,媒體要什麼給什麼,不配合媒體就不會見報,就不是全國知名人物;配合媒體需求,成為知名人物,下次選舉就容易選上。政治已經向媒體妥協。

新聞價值的概念,什麼樣的新聞能夠見報?就是負面、衝突的。

在台灣,看到電視新聞就是行車紀錄器的畫面,不然就是店員和顧客吵架,或是監視路邊的畫面。

 

丹麥哥本哈根教授Hjarvard說,想到非洲就是飢荒、愛滋病,媒體建構我們的認知。

 

我們說十八層地獄。其實有十九層地獄,給社會亂源用的,記者朋友還有二十層,老師還有二十一層,教導(新聞)超過三十年的到第二十一層。

 

大部分歐洲國家,尤其北歐四國的媒體,重視公共利益。

台灣不知道為何要學美國媒體?美國是商業性,現在要轉回來很困難。

在商業媒體制度下,強調市場利潤遠超乎公共利益。

怎麼會出現川普現象?就是商業媒體的體系,必然產生這樣的結果。

 

●商周集團 王文靜執行長

建設性新聞不是新的觀念,在有些國家和媒體已經實現,幾年前只是一個觀念,現在看到商業化的可能性。

沒有人希望我從事的行業是這個國家的破壞者,但是過程中無法商業化,新聞工作者他很難生存。

選擇,最大的挑戰。 

我們的初衷是什麼?受到利誘的時候、環境變化的時候,是否還一本初衷?

 

商業周刊三年前,報導統一集團負責人的新聞,只有一頁。

新的新聞局「統一超商」,認為這不是很友善的報導,上架前就打電話來,希望把那篇報導廢掉,不然上不了通路。

我們零售的通路最大就是在7-11。 

那我是否一本初衷繼續發這個報導?

那天晚上我們堅持不做改變,就算這期不能發出去,還是堅持。

那期就發不出去了,但是信仰真理你不會寂寞的。

大部分的市場都看不到,我們就在官網發布立場,輿論和電視也有報導,後來7-11打電話過來說立刻恢復上架。

 

●烏瑞克.哈格洛普(Ulrik Haagerup)

如果你把青蛙放在冷水裡煮,溫度慢慢上升,青蛙會被煮熟。

這充分反映媒體,我們要很小心,不要重蹈覆轍,看其他古老民主國家,媒體的錯誤發展,不要將錯就錯。

如果我們都是青蛙,被放在熱的火爐會立刻跳走。

不要變冷水煮青蛙,該跳走就要跳走,不需要憂慮,只需要誠實面對,只要認清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回到初衷。

 

世界各個民主國家都變成媒體民主,媒體比民主更有影響力。

這樣的制度,政客只想爭取投票,不想解決未來的問題。

大部分的政治人物,目的就是透過媒體讓自己有聲音、上媒體。

如果新聞媒體的特性是快速,政客就不斷在推特打文章越快越好,不會深度思考。  如果媒體標準就是壞人、災難、衝突,那民主的標準也就是這樣,而不是讓社會更好。

 

媒體為主的民主國家,會產生民粹主義。

不該只是顏值很高,到處都有顏質很高的人,我們需要灰頭髮、皺紋,需要真正資歷豐富的人,有批判性和建設性。

 

我兒子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老師說正在推動一個實驗:與其去批評小孩拚錯的字,不如稱讚他們拚對的字。 

小孩可能亂拚一通,儘管他錯,你要說最後一個字拼對了、你拚得很好。

其他父親都說這太瘋狂了,學校不能這樣,犯錯一定要指正。

但校方還是堅持只稱讚不批評。

結果,所有孩子在耶誕節前,就學會讀寫了、愛上學,所以老師也很愛上課,因為他們可以啟發人心,小孩學習力很旺盛。

五年來,用這些實驗性做法的班級,不管數學和閱讀都特別好。

這樣的教學、學習,鼓勵方式用在兒童身上,也可以用在記者身上。

我們試著做什麼呢?我們要如何獎賞?

我們通常挖到獨家新聞就會獎賞,但我們也會獎賞做建設性報導的人,可以加薪,讓編輯和記者願意去做建設性報導。

 

●陳慧蓉(文化大學新聞學系主任)

不要把你的受訪者變成受害者。有意義的新聞主要是提供脈絡、尤其是歷史的脈絡。

記者不只會採寫,而要有人文,提供脈絡。

 

●陳依玫(前新聞自律委員會主委)

很多新聞同業說,到底我是新聞部還是業務部?這取決你是否可以為公司帶來收入,這是結構殺人。

一般媒體的營收,廣告佔70%以上。

有一家商業無線電視台號稱他們的廣告營收低於50%,其實是因為,他們的業配收入高於50%的關係。

  

八仙塵爆李媽媽,小孩受傷,網路上呈現的是和恩主公的護士舌戰,後來受害家屬出來公開道歉。

時間過了一年,有建立EOC(緊急醫療應變中心)了嗎?

傷患當時是被送到沒有燒燙傷(病房)的醫院。

 

歐巴馬用了黑鬼這個字眼,台灣有任何一家媒體討論嗎?CNN討論了好幾個小時。

 

記者二十年前走路有風。

不要叫大家下地獄,是否可以一起努力上天堂。

不是只有小孩需要讚美,努力的媒體也需要讚美。

 

●公視新聞部經理 黃明明

何日生也提過「建設性新聞」的概念。

 

有記者問戴眼鏡的小孩,你有近視嗎?

問站在水裡穿著泳衣的小朋友,喜歡玩什麼?小朋友說「玩水」。

新聞呈現捷運站很擠,問民眾「剛剛有擠上去嗎?」,民眾回答「沒有啊!所以我在這裡等」

柯文哲被記者問「你現在要走路回家嗎?」柯文哲回答:「不然要爬回去嗎?」

請大家引以為戒。

 

網路有一句話說「小時候不用功,長大就當記者」

記者可信度很低,倒數第三,是否記者願意變成被人看不起?

那些記者不知道自己鬧了笑話,還是剪到新聞當中。

有什麼樣的觀眾,就有什麼樣的媒體。

 

批判是一個工具、不是目的,不是罵到臭頭一團亂,什麼都沒有改變。

 

小燈泡事件,很多電視台打馬賽克,我們不只打馬賽克。

第一個,為何白布分兩邊,意象非常驚悚,我們的新聞連兩塊白布都不呈現,也不會用斷頭、斬首字眼,以及激烈情緒反應的畫面,這是我們的「不為」。

而我們的「所為」,就是提供更多角度思考這個議題。

為什麼?如何預防?怎樣改善?希望降低負面效應。

希望你們扮演教堂裡唱詩班的角色。

 

●烏瑞克.哈格洛普(Ulrik Haagerup)

我們剛剛講到學術,其實不只在新聞界會報導負面的事情,學術界也是批判出發, 彼此批判。

我們有算過,全球有40萬篇心理學談兒童時期不快樂會怎麼影響成人生活,但只有400篇談快樂童年會如何影響成年生活。

上禮拜我在丹麥宗教報紙演講,我google悲傷這個詞,發現有非常多的報導,鍵入快樂,這個報紙根本沒有談快樂的報導。

 

許多媒體經營者,為何做媒體?是為了賺錢。

記者不只為了餬口而已,而要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幫助他們做更好的決策。

商學院的思維會讓我們以為新聞只是產品,提供消費者想要的、增加點擊率。

看到迷你裙、裸體、強暴案、毒品會點擊,但表示我們要給他們這樣的新聞嗎?

還是我們做的不夠好,讓他們沒有更好的替代選項?

 

不是說新聞商業化不好,如果只看到商業化這塊就會有問題。

公視這樣的媒體讓大家知道說,社會上還有一群人,他們做的工作是提供給我們品質好的內容,而不是為了賺錢,這就是公視存在的目的。

他們責任重大,讓大家從「雙眼」看到這個社會,而不是片面的角度,用平衡的角度看世界。

我們不要讓片面報導的編輯或記者獨大,這點要謹記在心。

 

我有一個好朋友從事木材生意。

他問我那些樹木會在颱風中倒塌?樹齡大的嗎?

風從沒有預期的角度吹,樹最容易倒塌。

還有就是樹吸收到很多水分的時候,比較不會倒。

樹木如果沒有遭受危機的話,它的根不會很深。

如果遇到危機可以度過的話會更堅強。

不要太害怕金融危機和人才外流,只要意識到危機,就可以想辦法克服。

我們現在的確在危機當中,要掌握危機和它的意義。

 

希臘語的「危機」代表「轉機」。

所謂危機,在抗生素發明前,意思就是「發燒的第五天」,如果持續發燒超過五天就會死亡。

如果度過這五天,發燒就會好轉,希臘語當中,第五天就是代表轉機,危機當中也可以看到轉機。

 

 

●烏瑞克有出一本書《建設性新聞》,我摘錄修訂三版序●

 

1. 「當你改變看事物的方式時,你看的事物就會改變。」─普朗克 (Max Planck),科學家

2. 大眾正在背離傳統新聞報導,因為他們再也無法從新聞所呈現的那個令人沮喪、虛假的世界中找到意義和社會實用性。但越來越多新聞機構正試圖改變現況。他們找到一條更成功的路,那就是在新聞中加入建設性的角度。

3. 數十年來,新聞界把所有力氣都集中於對閱聽眾說教。最成功的一些機構現在明白,其實他們的工作是開啟對話。

4. 看看全球最大新聞媒體,美國的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吧。這個成功的新聞網站現在已經取代 CNN 的地位,他們堅持不只是「對」使用者說話,而是「和」使用者說話。「我們試圖做和媒體界其他人不一樣的事」,總裁 Jimmy Maymann 解釋道,「我們感興趣的不只是不成功的事,因為大眾並非只對出問題的事感興趣。我們也希望推動大家對具有啟迪人心潛質的事進行辯論。過去 30 年來新聞沒做到的,顯然就是啟迪人心。我們2012年的起點是一個版面,取名為「赫報好新聞」(HuffPost Good News)。但現在我們希望把這種思維方式推廣到所有領域的報導。我們稱之為「成功因素提案」(Whats working-initiative)。從現在開始,我們報導各式各樣的主題,結果發現比傳統報導方式更能吸引人。」

5. Jimmy Maymann把每日觸及量超過 2 億人的赫芬頓郵報稱為「社群媒體時代的 CNN」,他主張繼續報導國際災難事件很重要:「我們當然也會報導災難,但發生的事件還有很多。身為巨型新聞機構,要是我們不報導這些災難,那我們創造的是什麼樣的社會?這個(建設性報導)市場很大,對我們來說一直很成功。我們發現人們對建設性報導很有共鳴,而且關注程度比傳統報導更大。例如我們有則資助非洲企業新方式的報導,就引發分享和辯論。大眾想知道這個構想是否能在其他地方實施。除此之外,報導也對非洲生活提供更寬廣也更正確的觀點。」

6. 不能用單眼看世界,用一個簡單的標題咬定一個角度。目標是給大眾全貌,透過全貌讓大眾自行決定。

7. 我們的新聞例行流程變得和八卦小報一樣淺薄,因為我們無情地尋找衝突和戲劇性。我們的專業已經習慣用壞人和受害者報導世界。

8. 大眾不閱聽我們的報導,變得越來越抽離、冷漠和沮喪的風險。建設性報導絕不能被誤以為是言不及義或是沒內容的新聞。它絕不能變成把不重要新聞排前面的習慣。

9. 瑞典語的芬蘭廣播公司(Yle)將建設性報導引進新聞流程,至今已有超過四百則建設性報導。管理編輯 Jonas Jungar 2015年春天發現:「整體來說,在決定採取建設性報導的概念後,我們收到正面熱情的反應。觀眾明顯支持這個想法。簡而言之,他們的反應是『終於(不一樣了)!』我們新聞部的記者一開始的感受比較五味雜陳,但他們大多都體認到有必要挑戰自己以及自己多年來做新聞的方式。其他人甚至疑心更大。他們認為這個作法有風險,是在美化事情。但現在建設性報導已經成為我們編輯工具箱的重要內容。」

10. 而在瑞典 SVT電視台,建設性報導如今成為新聞部的日常對話。「成效良好」,新聞部主任Olov Carlsson解釋道,「一個例子就是我們徹底重新編排外電,我們不只是報導饑荒、戰爭和天災,現在也經常報導敘述民主化、發展及未來希望的事件。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對非洲的報導。現在我們經常報導『新』非洲的生命力跡象以及正面典範。這個走向並非所有人都給予正面反應。政府和救援機構批評我們擾亂危機和災難的形象。他們聲稱我們意圖降低大眾捐款給苦難受害者的意願。但這從來絕非新聞報導的宗旨。我們要做的是盡可能描述現實最真實的面貌,而現實包含希望和絕望;戰爭與和平;黑暗與光明,兩者缺其一不能獨存。我們的工作是報導及敘述現實。觀眾對這個作法的接受度很好。大眾想要希望和資訊,但也對揭發壞人和貪汙感興趣。

11. 這位比利時新聞部領袖回顧成果:「建設性報導讓 VRT新聞達成更高的新聞水準。這是更好的新聞;更深入的新聞;多層次的新聞;更吸引人的新聞。許多觀眾在社群媒體分享這些建設性報導。這讓他們對世界保持興趣,讓他們遠離那個悲慘世界的模式。建設性報導讓許多研究員有衝勁去挖掘更棒的故事和新的報導角度。

12. VRT新聞有個非洲系列報導「另一個非洲」(The Other Africa)廣獲好評。這些報導呈現非洲在文化和經濟方面的快速成長。這些發展和瘋狂大眾以為非洲只有戰爭、饑荒和貧窮的看法相去甚遠。非洲不只是這樣。我們試圖每天在新聞中呈現這個現實。我們試圖用這種方式重新定義新聞。許多其他媒體的記者仍堅持新聞應該繼續一直以來的作法:挖掘壞人、麻煩和衝突,批判所有勢力和政權,這樣就好。身為一個主編,我甚至遭到個人攻擊,說我鼓吹建設性報導是不食人間煙火。

13. 為何新聞媒體這麼負面?後果是什麼?這對社會真的有益嗎?好新聞一定要是壞消息嗎?我們要怎樣挽救新聞,讓新聞能挽救世界?

14. 建設性報導主張新聞媒體確實需要而且應該報導這些故事,但也鼓吹必須報導全貌。當我們用兩隻眼睛看事件時,就會發現在人類史中,現在戰爭死亡的人數是最少的。我們也看到貧窮正在減少,就學兒童人數創新高。我們還需要報導能啟迪人心和關注的新聞。

15. 建設性報導並非要取代批判性的守門人新聞,也不是用正面手法報導無傷大雅的新聞,例如放在氣象報導前的可愛故事,或是貓玩滑板的傻氣Youtube影片。建設性報導主張好報導能激發對策,解決我們社會目前面臨的許多問題。建設性報導讓新聞有了全新而且更有意義的角色。

16. 建設性報導談的是明天:新聞故事要有潛力提供啟迪人心的典範,從而引發公眾辯論,尋求更美好的未來。

17. 我們正面臨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全球最嚴重的信心崩盤。在公眾對不同行業信任度的問卷調查中,我的職業現在和汽車銷售員、房仲─沒錯,還有政客一起敬陪末座。如果社會各部門需要改變和提昇,那麼我有個想法:我們記者何不加入他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愛主播倪銘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