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雜記(75)(美國父母其實不希望小孩直呼名字)

相信很多人有一個觀念,美國父母和小孩就像朋友,小孩都叫父母的名字。

電影《世界大戰》的男主角由湯姆克魯斯飾演,影片中,兒子喊他的名字「雷」,讓他非常生氣,一直要兒子叫他「爸」。

之前也看過一部美國電影,忘了片名,父親也是希望小孩叫他「爸」而不是叫名字。

有些人崇拜美國的家庭教育,認為親子之間應該像朋友、平起平坐。

但我發現,其實部分美國人,還是希望有父母的威嚴。

張曼娟曾說:「我們怎麼甘願用『父母』這麼希罕珍貴的身分,去換取那麼普遍廣泛的『朋友』稱謂呢?這不是有點降格以求了?」

《親子天下》有一篇文章「當朋友前,請先當好父母」,作者是Mella。

她說:記得讀過張曼娟老師在親子天下中「讀論語,帶小孩」的單元,那一期的題目是「循循善誘,父母的天命」寫得真讓我拍案叫絕,她提到「愛一個孩子,不僅是尊重而已,更應該教導他,讓他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給他規範和約束,讓他知道,這世界並不是因為他而存在的」,偏偏在少子化的風浪中,很多父母開始活得越來越卑微,大量且過度的尊重孩子,換來的卻常是自己巨大的失落與焦慮。」

《康健雜誌》刊登過一篇文章「教養兒女的7個金科玉律」,作者是胡蔓莉。

她在文章中提到:

當父母第一要事就是不要只想當孩子的朋友,因為「父母」的意義就是給孩子立下規矩,讓他明白「底線」在哪兒,美國心理學家霍恩指出,孩子需要的是教導他如何解決問題的「領袖」,而不是只聽他訴苦哭泣卻束手無策的「朋友」。

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也說,孩子需要知道「規矩」是什麼,家裡誰「作主」,這樣孩子才能有所依循,在「安全」的感覺中成長。

所謂「尊重孩子」並非放任孩子為所欲為,「把孩子當朋友對待」也不是不教他規矩禮貌,否則孩子很容易依人性傾向主張「只要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不懂尊重父母、也不會尊重其他人,教育學者魏世台說,她對「現代父母太常向兒女說抱歉,」很不以為然,常見職業婦女7點趕回家向兒女說「抱歉,還沒煮晚飯」,而那些抱怨媽媽沒早點回家煮飯的孩子都已十幾歲,還在看電視不懂做家事。

我們應該取長補短,維持父母的威嚴,有時候也能夠互動如朋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愛主播倪銘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