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心好願轉好命(90)(心智活動決定阿茲海默症是否發作)

 

看了一本書《數位癡呆症:我們如何戕害自己和子女的大腦》(Digitale Demenz: Wie wir uns und unsere Kinder um den Verstand bringen),作者是曼福瑞德.施彼策(Manfred Spitzer),他是德國最重要的腦科學研究者之一。由暖暖書屋出版。

 

這本書我整理許多內容,先分享和阿茲海默症有關的部分。

書上提到,一個心智活動多的人,即使得到阿茲海默症也不會發作。

我覺得,如果當志工、做環保,心智活動增加,最後得到好處的是自己。

常常為他人著想,心想好意、發好願,也是很好的心智活動。

因此減少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或是罹病卻不發作,那不就是改變自己的命運了嗎?

以下是書中的內文:

 

※※

大腦教育的起始狀態對心智衰退的過程有多麼重要,可從有史以來進行的一項最重要老化研究顯示。

這是肯塔基大學醫師兼科學家斯諾登(David Snowdon),從76-107歲的678名「聖母學校修女會」修女所確認的。她們參與了這項縱向剖面研究,每年接受訪察和測試,並捐出死後大腦提供科學研究。這類研究之前就有過,例如對兩萬名美國醫師進行調查,以便探究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乃至其死因。

 

這項修女研究(Nonnenstudie,這也是在科學界的稱呼)的特別在於,所有參與者都是在年輕時就加入教團,而過著一種相當簡單、尤其是相當相似的生活方式。修女所生活的修院檔案,讓人得以窺見她們的人生歷程,及其數十年前的心智活動。例如,研究人員可以指出,某位在22歲時所寫的自傳當中,描述更為正面情緒內容的修女,顯示出老年時將由於這樣因素,而降低了2.5倍的致死風險。

 

瑪利亞修女是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參與者。她擔任教師直到84歲,並活到101歲,死於腫瘤,生前心智一直相當活躍。即使是在過世前一年所進行有關心智能力的測驗,結果也沒有顯示任何病態跡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她的大腦充滿了相當典型的阿茲海默症病變(多發性阿茲海默斑塊Multiple Alzheimer-Plaques)

在這修女研究中,可以發現一整批像瑪麗亞修女這樣的人:直到過世前都還能夠完成具有難度的心智工作,但在大腦解剖中卻顯示罹患失智症的明顯跡象。

 

所以心智活動阻止不了阿茲海默失智症的病變。甚至一個有素養的心智可能比一個弱智者病得還更厲害,只是沒有察覺罷了。

 

當中的關聯性可以跟身體方面一樣去推想:一名罹患肌萎縮的舉重選手,在長時間內會比一般沒有罹患肌肉病變的人更加強健---這是因為衰退是從他強健的頂點開始而逐漸發展的。有關心智能力的情形原則上就是這樣,只不過這裡的效應顯然較大,因為大腦比我們體內的任何器官更有應變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愛主播倪銘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