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社會安(4)(大懺悔)
學生撤離立法院,接著警察局被一千多人包圍,苑裡反瘋車自救會今天又「路過」經濟部,數十人闖入中庭後靜坐抗議,社會依然動盪。
證嚴上人常說,台灣無以為寶,以善以愛為寶。
在台灣,有基督徒、天主教徒、穆斯林、佛教徒,還有媽祖等民間信仰,就算沒有宗教信仰,很多人也會捐款助人。
愛心密度這麼高,應該社會祥和,為何還有這麼多對立、衝突呢?
不知道為什麼,最近一直想起「琉璃王滅釋迦族」的故事。(故事放在下面)
佛陀是宇宙大覺者,但是佛也有三不能:「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即滅定業, 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之事, 而不能化導無緣, 佛能渡無量有情, 而不能盡眾生界, 是謂三不能也。」
社會的動盪,也是一種共業。
這次服貿事件,兩方的人都認為自己對,錯都在別人,好像打死結了、無解,怎麼會這樣呢?
造成社會那麼大的動盪,沒有增加共識,只增加共業。
一個人讓你覺得不舒服,一群人讓你覺得很難受,如果我們無力停止這樣的情況,或許只有改變自己的想法。
我最近會想,也許我(或我們)生生世世曾經讓對方生氣,所以現在才會有這些讓我(我們)難受、不舒服的情形發生,我會盡量停止去批判對方、責怪對方,我反而會生出向對方懺悔的念頭,一定是我過去也做了類似的事情,所以現在才會有這樣的事情出現。
佛教說懺悔,基督教說悔改,天主教說告解,其實道理相通。
這也讓我想到三年前,慈濟45周年慶的時候,三萬人齋戒、入經藏,發大懺悔心,結果當年有11個颱風過門不入,真得不可思議。
如果大懺悔可以讓有形的氣流避開,那怎麼不可能讓無形的人心濁流澄靜呢?
或許您認為這很消極,但是從因果的角度來看,也許這才是積極,才是打破惡性循環、打破「怨怨相報」的根本方法。
重要的是,你也比較不會憤憤不平。
退步,或許是向前。
●心安、社會安(服貿爭議,意念層次我們可以做什麼?)
http://abc8207.pixnet.net/blog/post/100526951
●心安、社會安(2)(穩定社會的第三股力量)
http://abc8207.pixnet.net/blog/post/101381405
●心安、社會安(3)(下輩子,我們還是要見面)
http://abc8207.pixnet.net/blog/post/102630806
●證嚴法師說故事(琉璃王滅釋迦族的因緣)
千古以來不管是賢人或聖人,他們對人的教育都是談一念心,「人心」如果盈滿愛,而把怨和恨及時化解,那麼世間將充滿祥和幸福;反之,假如我們把愛淡忘疏忽掉,則怨和恨就會在日常生活中困擾著人生。
有一則關於佛陀在世時的公案說:佛陀成道後,回到迦維羅衛國向人民說法。當時的釋迦族人自認為他們釋迦族是至高無上的,智慧也最高,他們的太子身為貴族,終至修行成佛,而受到普天下人尊重和敬仰,所以每個族人的心都很驕傲。
當時舍衛國的新王剛登基,名字叫做波斯匿王,這位新王很仰慕釋迦牟尼佛,所以起了想和釋迦族聯姻的心願,釋迦族知道了這個消息,有人就很排斥,他們認為自己的種族很優秀,舍衛國憑什麼來娶他們的人。
一天,波斯匿王遊獵到迦維羅衛國的茉莉園時,感到有點疲倦,因此下了馬車進園休息;這個花園種滿了茉莉花,由一位長得很美麗又溫柔的明月姑娘負責照顧這些花,她時常把花穿成花鬘獻給國王,所以又名勝鬘夫人。
波斯匿王看到這位姑娘如此的溫柔、善解人意,不自覺地滿心歡喜,就問她是誰的女兒,明月回答:「我是摩訶南王的婢女」這時,剛好波斯匿王的侍衛跑進來請他離開茉莉園。波斯匿王當時沒聽清楚,一直以為這個女孩子是摩訶南王的女兒,就趕緊叫人去提親,摩訶南王想到舍衛國的兵力強盛,得罪不起,因此把明月收做乾女兒嫁了過去。
明月嫁到舍衛國之後,夫妻極為和好,國王把明月的名字改為末利,因為他們是在茉莉花園認識的,佛教中有很多經典都有末利夫人的事蹟。
他們生了一個兒子名琉璃太子,琉璃太子長到了八、九歲時,波斯匿王把他叫到面前,告訴他應該去學些詩書六藝,因此送他到迦維羅衛國留學,還派幾位大臣和童子陪他一起去。
到了迦維羅衛國,當地有很多人知道琉璃太子是摩訶南王的婢女所生的,所以都瞧不起他,但也不敢得罪他,只讓他留在迦維羅衛國學詩習藝。
有一天,琉璃太子由一群童子陪伴到外面練習射箭時,看到了一座建築中的大講堂,蓋得很漂亮壯觀。原來迦維羅國的百姓希望佛陀能常回來說法、教化人民,所以花了很多錢蓋的講堂。講堂的中央放置了一張椅子,是預備給佛陀坐的,不准任何人碰它,以表示對佛的敬重。
這群童子在外面玩了一陣子,看到講堂很漂亮,就走到裏面來,琉璃太子很大方的坐上了椅子,一旁監工的大臣看了,很兇悍地把太子拉下來,邊推邊罵他是婢女之子,把他趕出去。
琉璃太子當時才九歲,受此侮辱心中又怨又恨,因此向身邊一位同齡的童子說:你一定要幫我記住今天的侮辱,甚至每天要提醒我三次,這個仇我一定要報。從此之後,這個童子每天三次向太子提到此事。
經過了十幾年,太子長大成人了,他每天都聽到報仇、報仇的聲音,每次想到這件事就恨得咬牙切齒,心中有怨、有恨,所以他看每個人都不可愛,包括他的父母在內。他心中一直想要早日執政,因為唯有執政才有機會報仇;他發願登基後,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報仇。
有一天波斯匿王和末利夫人一起去看佛陀,向佛陀頂禮,聽佛說法,琉璃太子知道父王是輕車簡從出門,沒有任何武裝,因此利用父王尚未進城時,發兵篡位。波斯匿王從此失去江山,流離失所餓死在他國。
琉璃太子登基後,身邊的人向他進言:「王啊!你現在已經執政了,身為一國之王,兵權在握,你要記得九歲時的侮辱啊!」於是他發兵攻打迦維羅衛國,想把釋迦族滅掉。
佛陀知道這個消息,就去坐在半路上。琉璃王率兵一路前來,看到佛陀坐在烈日下,他很尊敬佛陀,趕快下馬向佛問訊,並問佛說:「佛啊!那邊有樹蔭你為什麼不坐,卻要坐在烈日下呢?」佛陀回道:「我的親族之根即將敗壞,哪有樹蔭可以遮蔽我呢?」琉璃王聽了此話,知道佛是為了釋迦族而在半路上阻擋他,因此收兵折回去。
第二、三天,身邊的臣子又向他提到此仇此恨千萬不能不報,琉璃王再度發兵前去,佛陀同樣坐在半路上,他只好又折回去。第三次又一樣;如此經過一星期,他內心的怨恨依然沒消失,因此又再度發兵,很順利的把大部分的釋迦族人消滅掉了。
佛陀曾以這個故事教育弟子,人生一切都是因緣果報而相生相滅。由於過去的因緣,現在果報現前,所以釋迦族在琉璃王的手中被毀滅掉,而琉璃王也造了極重的惡業。
這個業是從一念心起,而釋迦族的驕傲我慢也是一念心,因為一念的驕傲我慢、輕視別人,怨和恨就種植在受輕視者的心中,使他產生了報復的心理,以致引發了禍端,因而有了佛教中這段慘烈的故事。
◎資料來源:慈濟文教基金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