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均書摘(愛孩子的100個方法)

這本書是天下文化出版。採訪十七位名人父母,談他們愛孩子的方法。很值得看的一本書。

我打字的時候,部分內容是第一人稱,有些是第二人稱,長的部分,我就用自己的話語來描述,所以格式看起來可能會怪怪的。
裡面用了一段紀伯倫的話,覺得很棒,網路搜尋比較完整的內容。

紀伯倫:
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孩子。
他們乃是生命本身的企盼。
他們只是經你門而生,並非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與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們的愛而不是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所能管理的,是他們的身體而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居於明日的世界,那是你們在夢中也無法探訪的地方。
你們可努力仿效他們,卻不可企圖讓他們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倒行,也不會滯留於往昔。
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被射出的生命箭矢。
那射者瞄準無限之旅上的目標,用力將你彎曲,以使他的箭迅捷遠飛。
讓你欣然在射者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既愛飛馳的箭,也愛穩健的弓。


●方素惠(EMBA世界經理文摘總編輯)
1.我在職場上看到太多年輕人,高學歷低責任感,面對事情不敢做決定,沒有自己的想法,連自己真正喜歡甚麼都不知道,看到這樣的人,我總會猜想,他們背後是不是站著一個每天盯著寫功課,再一題一題檢查的媽媽?
2.孩子們在外面受到的任何傷害,我可以用每天晚上滿滿的溫暖來彌補。
3.引導孩子說出他期望的回應:所以你期望我怎麼回答呢?


●陳瑩(立法委員)
1.他喜歡丟球,A、我把球丟給他,APPLE。 B、他把球丟回來,BANANA。一邊丟球一邊學英文。
2.培養對音樂的感覺,比練習技巧重要。


●李偉文(牙醫師、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1.陪孩子看日劇,然後討論劇情。討論劇情或是提出問題,才能看下一部。
2.道德教訓從大人口中講出來,就很無聊、八股、討厭,聽都不想聽,一模一樣的話由日劇的角色說出來,孩子就感動得一蹋糊塗。
3.但是不要讓小孩自己選片,孩子只能選擇看或不看。
4.讓孩子決定假日的時間安排。
5.閱讀是只要大人辛苦兩三年,就能讓孩子養成的一生的好習慣,但關鍵時間一錯過,以後就不容易培養了。關鍵時期一般指小三小四。


●徐莉玲(學學文創志業董事長)
1.我們的好朋友,台大教授林火旺就說,台大已經沒有窮學生了。台灣富者恆富,貧者恆貧。
2.孩子的養成,其實就是自己生活的縮影。
3.爸爸稱讚你是一種鼓勵,媽媽修正你也是一種幫助啊。


●戴勝益(王品集團董事長)
1.我用無情愛孩子,無情實是有情。
2.他給兒女的訓練,是如何自己站起來,走自已的路。
3.「班上同學怎麼樣?」女兒剛升國中的時候我問他,「男生一半抽菸,只有兩個不罵三字經」,女生呢?「喔有兩個抽菸」,太好了,這個班就好像社會的縮影,你要學習和同學交朋友,可是記住,不要學人家抽菸,不要罵三字經,出汙泥而不染,知道嗎?
4.他告訴女兒,人一定會受傷,只是不要讓自己受傷太重了。
5.他說,全世界的人都有機會進王品集團,除了我的兒子和女兒,因為要訓練他們自己創業的能力。
6.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是我給兒女的人生禮物,為他們保留一個必須努力才能生存的空間,要掙扎才得以出頭,要經過失敗的磨練才能在社會立足。
7.子女曾經覺得他無情,但是他的深意是,因為對我來說,你們是最特別的人,當然不能和別人一樣。
8.王品的店每天會傳回來報表,他會請兒女猜猜這是哪家店?11點就傳報表,一定生意不好,應該不是台北店,是台南大同店嗎?他又會請小孩猜猜看賣了多少?從此訓練他們對生意的敏銳度,也讓他們有參與感。
9.他為了全勤獎,錯過阿公阿嬤的葬禮,小阿姨的婚禮,還有五十年一次的家族大拜拜等等,失去許多人生重要的回憶,失去也許一生只有一次的生命體驗。
10.他的子女請假是第一名。孩子的教育不只在學校,還有家庭和社會,學校不會教你創業,若要創業,就要及早見世面,知人心。
11.沒有回憶或是回憶平淡無奇,日子就白過了。
12.兒子19歲就考取思科電腦網路架設工程執照,這是被「非親條款」逼出來的潛力。
13.千萬不要把大人未完成的夢想放在孩子身上,也千萬不要對孩子說我要你比我強,因為孩子有權力做自己的夢。
14.做他的孩子很幸福,因為他不要求成績;做他的孩子也很辛苦,因為他要求的是比成績更困難、更難以評量的能力。


●鄒開蓮(YAHOO亞洲區董事總經理)
1.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是把孩子當人,小一點的大人,相信他們有能力做很多事,人的自信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
2.學校給孩子用的是玻璃杯,他們不怕孩子打破,打破之後才知道玻璃是會破的,要小心使用。也不給孩子圍兜兜,把身上弄得髒髒的,很不舒服的感覺,才知道吃飯要好好的吃。
3.學校某些規律,是要延伸到家裡的。
4.江秀琴牧師講述為人父母之道,她提到,家裡需要一根管教的杖,用管教的杖趕除孩子生命中的愚蒙。但千萬不要用自己的手打孩子。
5.我不會盛怒的情況下管教,否則孩子將分不清你打他是因為他做錯事,還是因為你的情緒不好。
6.道歉很重要,人總是太自我中心,把自我放得太重,被縱容的孩子尤其是如此,以為全世界都跟著自己轉,於是看不清楚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聯性,只感覺自己的感覺,最後變得自私自利,無法無天。
7.用杖管教孩子,就是把他超大的自我修掉,像彎腰的蘆葦。
8.朋友雖然重要,但友誼會在就會在,不會因為少打一通電話,少去一次聚會,就不是朋友了。
9.你有好朋友分享很好,可是朋友都會變,最重要的是你自己認為怎麼樣,想要果怎樣的生活。你最好的朋友,應該還是你自己。
10.女兒不喜歡現在的自己,但他不知道為何有這種轉變,從前的她有紀律、功課好,現在卻生活散漫心像浮萍一樣飄飄蕩蕩,許多說不明白的複雜情緒糾纏在一起。而我們做錯的一件事情,就是去比較十歲的他還十四歲的他,追問為什麼你不能像以前一樣。但十歲過去就過去了,人生是不能回頭的。我們自以為懂,其實無法真正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思。
11.我要他不必為了讓爸爸媽媽高興,拼命想變回十歲的自己,你要做的,是讓現在這個十四歲的自己,好好的過,過的很棒沒有浪費。
12.管教孩子,父母的態度必須一致,才能建立規則。
13.孩子哭鬧,有時候要給他台階下,顧全他的面子,因為孩子也是有自尊的。
14.一個人的未來,並不決定在出國與否,重要的是責任感,是對生命的熱情,清楚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向著夢想前進。


●盧秀燕(立法委員)
1.平常很忙無法陪小孩,我想到一個策略就是支持。無論孩子提出什麼要求,想做甚麼,都先表示支持,之後再利用適當的機會溝通,或更進一步討論。透過支持去理解孩子的心。
2.知道孩子喜歡什麼,為何喜歡,試著轉到他們的頻道,才能和他們進一步溝通。
我期望放手的時候,她們已經長出可以獨自穿越風雨的堅硬翅膀。放手的時候,不捨是必然的,失落心痛是必然的,但我明白,我為孩子做的一切,為的也只是這一天,好好的放手。
3.與其禁止小孩十八歲以前不能談戀愛,遮遮掩掩交男女朋友,發生問題後自行摸索處理,不如讓她們光明正大的在你面前交往,所以他支持女兒和喜歡的男生交往。還教他怎麼打扮,如何顧及功課,時間如何分配等等,並界定容許的範圍。
4.交男女朋友只是一個過程,人應該在每一段戀愛中成長,越來越認識自己,也明白甚麼樣的人最適合自己。
5.戀愛不是為了一個人付出全部的自己。
6.他告訴女兒,你和男生交往,不用給他承諾,他對你也一樣。他告訴女兒以後他可能不喜歡這個男的,那個男的可能也會不喜歡他,他可能被甩掉,但這不代表你不好,而是你們的頻率不對。
7.讓孩子看到父母相愛的樣子,這是盧秀燕送給孩子未來人生的禮物。


●林書煒(作家、主持人)
1.女兒每一階段的成長,都讓我感覺像旅行到一個新的國度。
2.我們對孩子的了解其實比自以為的還要少,所以要多聽孩子說話,聽他的想法。
3.小孩有權力回應,但必須有禮貌,這代表人與人之間的尊重。
4.我家裡一直有保母,大人的態度小孩會看在眼裡,學習模仿,因此我們對保母說話,從來沒有差別態度。他也不容許小孩對保母不禮貌,否則就會被處罰。
5.我認為適度的處罰是必須的,因為每一個天使體內,都潛伏著小魔鬼,這是人性。


●楊蓓(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
1.讓孩子願意對你說,如果孩子說的只有批評與抱怨,就要追問細節,發生甚麼事情,如何處理,讓她們說出想法,從中學習。
2.讓孩子願意對你說,讓她們把話說完,並且在某些事情上,讓她們知道你是挺他的,他們並不孤單。但同時,你也要讓孩子知道,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3.教小孩不等於訓小孩,訓,是最微不足道、最沒有意義的管教。孩子是一個主體,你要讓她們感覺被愛,在這樣的狀態下教他,包括接受應有的處罰,讓他知道界線。


●陳月卿(飲食作家、婦女救援基金會董事)
1.孩子每天放學回家,我的一句問的,不是今天考的怎麼樣?而是今天大便了沒有?
2.我只祈求孩子無災無難,帶著我為他們儲存的健康資本走下去。
3.每當陳月卿把孩子抱在腿上,一邊翻書一邊說故事的時候,都感覺像在和時間賽跑,把閱讀的種子播下去,這恐怕是唯一的機會。當孩子被電腦吸引,他很可能再也回不到紙本的世界。
4.現在她已經不講故事了,但每晚睡覺前,陳月卿發現,家裡每個人都在看書。
5.道歉很艱難,卻也最容易,最不需要付出代價,衝突一定會再有,但陳月卿明白一件事情,如果大人有錯,就必須誠心誠意向孩子道歉,用一句簡單的對不起,縮短距離,也用身教讓孩子體會道歉的力量。
6.青春期孩子的母親,需要轉化角色,不再只是一個監護人,也必須和孩子做朋友,不然很難走進她們的心。如果不在這個時候靠近和了解,我們將越走越遠,越來越陌生。
7.不要輕易愛上一個人,不要認為這個世界上,你只屬於某一個人,年少時候的模糊戀情,不等於未來要長久經營的婚姻。
8.他也和女討論網路上的陷阱,那些被誘騙出來然後被強暴的事情。
9.孩子小的時候,教導他們人與人之間必須信任,長大後則需要讓她們之道,社會的另外一面。


●王育敏序(兒福聯盟執行長)
1. 超過九成的孩子希望常常跟爸媽在一起,孩子非常渴望來自爸媽的關注、肯定與讚美;孩子總是在開放性問題中表達他們需要父母陪伴;他們希望父母聽見自己的聲音;他們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愛。
2. 然而實際調查發現,有半數的孩子表示當自己有好的表現時,很少得到大人的稱讚;有兩成的孩子表示經常被大人打、罵。孩子犯錯時被責打,但有好的表現時,卻不被肯定,長期感受不到父母關愛,導致五成八的孩子不會告訴父母心事,有機會跟家中大人討論事情的孩子也不到一半。內政部二○○八年統計,平均每三十八分鐘就有一個孩子受虐,其中因為「缺乏親職教育」而施虐的案件數,一年增加的幅度就超過五成,更佔歷年施虐之主因。不少父母在教養孩子上,已經亂了方寸,甚至成為傷害孩子最深的人。
3. 此外,台灣仍存在「囝仔人有耳無嘴」的傳統教養觀念,有近三成的孩子表示在家裡經常被要求「不要插嘴」。過於權威或單向式的親子互動方式,孩子無法表達自己的意見與看法,大人不願意傾聽孩子的意見與聲音,以致於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離,一旦孩子在家有苦說不出,就會向外尋求朋友或網友支持,甚至出現逃家的情況。
  
  
●陳之華(親子作家)
父母這門課的最大豐收,其實就在:和孩子們一起成長!


●蘇惠昭採訪後記
愛,有方法,沒有答案
 
 
以下是網路搜尋,摘錄部份內容:
●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1.相信孩子,支持孩子,家是永遠的後盾。
2.學校不只是讀書的場所,還是人際關係的訓練所。人必須去適應他的環境,學習面對壓力,接受磨練;人也不可能走到哪裡都順情合意,世間不存在這種完美的環境。
3.一定參加親師會:幼稚園、小學、國中,到第一個孩子出國念書,每學期或每年一度的親師會,陳藹玲從不缺席,爸爸蔡明忠有時也一塊兒參加。「一年一度的親師會都不去,你對孩子說你很忙,但你愛他,這會給他們什麼感覺?」沒有實際行動的愛,她無法理解。
4.加入facebook:陳藹玲建議有使用電腦習慣的父母加入facebook。這是一個可以和朋友聯繫,彼此分享照片,建立個人檔案的線上世界。因為有孩子在國外念書,天高皇帝遠。陳藹玲好奇他們在那裡做什麼,參與什麼社交活動,因此才加入facebook。一註冊才發現這裡簡直是一個浩瀚的交友天地,「就像一座百貨公司型態的部落格,可以瀏覽、蒐尋,了解孩子參加什麼團體,和什麼樣的朋友交往」。
5.陳藹玲發現,Facebook的妙用之一就是,如果想知道一個人是不是自己喜歡的型,要不要見面,去google還不如到facebook,查看對方資料、照片,了解他的交友狀況,「準確度更高」。又譬如孩子太懶散,很久沒整理照片貼上網,這時只要轉移陣地,去查看他朋友的相簿就成了。「這不是做間諜,而是真的可以了解孩子的狀況,算是一種善意的監看」。
6.她為此也努力拍照,把照片一張一張往相簿貼,例如和阿公阿媽聚餐啦、帶瀚瀚去看花燈展啦,讓孩子隨時隨地看到台灣家人的狀況。
7.距離遠近不是問題,而在用心與否。
8.「與其禁止孩子看漫畫,不如知道他們看些什麼漫畫。」


●曾陽晴(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人)
1.「學得會」又是什麼意思呢?對我來說,只要能夠理解基本觀念,練習題都做出來了,就算會。而依學校標準,也許考一百分才叫「學得會」、「學得好」。在家自學沒有考試,沒有分數,小三學不會小四再學,學習永遠有機會。
2.每一個孩子的發展不一樣,有人會得早,有人學得慢,沒有理由讓孩子跑得一樣快。
3.為什麼選擇學校不教的家事課呢?這太重要了!一個人會做家事,表示他有能力照顧自己,管理自己,這是邁向獨立的第一步。這些能力也關乎未來的工作,以及能不能回頭照料老爸老媽。
4.我對女兒的希望是什麼呢?我希望她有好的品格,希望她不掠奪別人,希望她從父母身上學到做有益他人的事。我希望她是一個誠實的人,一個願意說道歉的人,一個心中有愛的人。我希望她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優勢能力是什麼,這兩者有時候並不一致。我希望她找到自己的路,快樂過日子。


●周慧婷(城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KissKids兒童學校總監)
1.和孩子一對一約會:和老公花了很長時間和大哥哥(小孩)溝通,我發現孩子最在乎的,是擔心獨生子的好處被剝奪。而我應該向他保證,有了弟妹後,一切現狀都不會改變嗎?不,我應該讓他知道的是,有些東西可以不變,例如我對他關愛的程度,但有些東西是會變的,例如,他要開始學習「與人分享」。
2.我開始花更多時間與他單獨相處,告訴他我對兄弟姊妹的看法、勾勒未來有了小baby,我們可能的生活轉變(好處要講,壞處也要誠實地提醒),希望逐漸化解他對「失去媽媽」的疑懼。
3.懷孕其間,我們互動得更頻繁。他會陪我去產檢、照超音波。我的肚子越來越大,有一次鞋帶鬆了,他彎下腰幫我綁,邊綁邊念︰「這可是小孩的綁法,再鬆掉不要怪我喔。」我們一起看電影,遇到音效太大聲,他會提醒我:「把肚子摀好,不然寶寶會嚇到。」
4.解決方法又回到單獨相處,一對一的約會上。我開始帶大哥哥去看電影、逛3C賣場,做一些弟弟無法參與的事。和他聊學校、聊網路遊戲、聊周杰倫,讓他知道媽媽並沒有因為弟弟出生而忽略他,只是面對不同年紀的孩子,父母表達愛的方式是有所不同的。
5.我們的家庭文化總太強調「全家總動員」、「全家人在一起」。但我覺得,要進入孩子的心,大人必須找機會,和他一對一相處,營造屬於你們私密的、靈魂交流的時光。
6.是大哥哥讓我看到了一對一約會的神奇力量。有了弟弟妹妹以後,我也開始安排和他們的單獨約會。
7.我每天都接小二的兒子放學,偶爾不想直接回家,我們會去吃頓燭光晚餐,或到政大校園踢球。有時是我提議,有時是他。我發現,兩人單獨相處時,他像個體貼的小紳士,會主動幫忙提東西、會關心我的偏頭痛,問︰「媽媽你頭還痛不痛?」「要不要早點回家休息?」
8.輸的練習:兒子熱愛競賽,女兒卻因為怕輸而退縮。兒子和女兒的大不同,教會周慧婷徹底明白「因材施教」的意義。對兒子,任何事只要說「我們來比賽」,不管整理房間、下棋、洗澡,都會讓他瞬間興奮起來;女兒剛好相反。有一次全家要出門,「我們來比賽誰鞋子穿得快!」周慧婷一時興起喊,兒子三兩下就穿好,女兒卻杵在那裡,連鞋子都不想穿了。「我不喜歡輸的感覺。」女兒不知道從哪裡聽到這話,覺得這很能詮釋她的感覺。每次不管玩什麼遊戲,贏了就好,輸了會耍賴。
9.如何開導這種害怕輸的性格?周慧婷思索良久。因為女兒比兒子小三歲,不管比賽什麼,她當然吃虧。因此,周慧婷開始讓女兒和自己比賽,晚上和早上比、今天和昨天比。玩遊戲時,則設法降低她對「輸」的恐懼。周慧婷常在女兒面前和兒子玩棋,但是兩人套好話,把平常說習慣的「看誰贏」改成「看誰輸」。「誰輸了?」「哈,我輸了。」「我輸你兩盤。」「你再輸我一盤我們就平手了。」如此一來一往,把輸贏當作稀鬆平常的事在討論。
10.女兒性格當然不可能因此就逆轉,周慧婷只期望女兒能慢慢接受「勝敗乃兵家常事」,每個人都有贏的機會,也有輸的時候;就像大自然,有晴天,也有雨天。
11.父母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激發孩子各種學習的興趣,把所有該學的,都變成他喜歡的。


●馮燕(台灣大學學務長、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系暨研究所教授)
1.給他自信,以及對自我的正確認知
2.讀小四的兒子就忽然問我:「媽媽,我是不是一個膽小鬼?」「為什麼?」「我愛哭」他說。我從來不覺得他是個愛哭的小鬼。「為什麼你覺得你愛哭?」當小孩丟出問題請求解答,不要急著給建議、下評斷或馬上安慰他,一定要再問下去,盡可能的多問。原來是因為班上不團結,太吵鬧,被老師罵了,但大家都沒哭,只有我兒子哭。不過他也沒有大聲的哭,只是偷偷流眼淚,所以並沒有被發現,但這件事困擾了他一整天。在孩子們的認知裡,男生愛哭等於膽小鬼,更何況這次連女生都沒哭,他不是膽小鬼中的膽小鬼嗎?弄清楚了來龍去脈,我再問他︰「你為什麼要哭呢?」「因為我覺得慚愧,老師罵得很對,我們班真的太吵了。」他說。「媽媽知道了。」這時候就可以下結論了,「我覺得你這次的哭不是愛哭噢,是知羞恥,更何況哭也不是女生的特權,該哭的時候,每個人都可以大方的哭的。你不是膽小鬼,是個好學生,老師說的話別人沒有聽進去,只有你聽進去了,媽媽以你為榮。」「沒有啦,別人也有聽。」他小小聲說。「哇,那更棒!你還懂得欣賞別人。老師也許不知道這件事,知道了也不一定會當面讚美你,但你要明白自己是一個好學生。」然後我親了他一下,又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擁抱。
3.孩子的心事,在大人看起來也許無足輕重,但再輕微的創傷都可能在他們心裡留下陰影,必須及時化解,把陰影拿掉,否則這可能會影響他對自我的認知——我愛哭,我是膽小鬼。自信心因此變得薄弱。
4.媽媽對孩子的生活細節要仔細觀察,這樣一定可以發現值得讚美的地方。
孩子被稱讚的時候,總是不知如何反應,變得呆呆的。而台灣父母通常會說:「沒有啦,這孩子哪有那麼好?」但兒子還很小時我們就教他,人家讚美你是因為喜歡你,是出於善意,所以要感恩,要說「謝謝」。
5.因此,每次獲得讚美,兒子就會落落大方的說「謝謝」。我們帶他出席任何場合,都不會忽略他的存在,一定鄭重介紹他出場:「這是某某某,我的兒子。」他也會認真的伸出手和對方握一握。有一次,不知為何我忘了介紹他,他等了又等,最後過來拉拉我說︰「媽,我可不可以介紹自己?」
6.把孩子介紹給旁人是很重要的事,他會覺得有參與感,不是多餘的存在,沒有被晾在一邊。他吸取的是許多來自於周遭的正面能量。
7.「當媽媽問你今天過得怎樣時,如果你今天一整天都很開心,你可以說今天像一杯果汁;如果不開心呢,你可以說今天像一杯苦咖啡。」我知道兒子有一次不小心喝了一口沒加糖的咖啡,哇的吐出來。「那麼,你今天過得怎樣?」我問。兒子沒有馬上回答,略略想了一想才說:「媽,我可不可以說今天像一杯白開水?」
8.「一是你在生氣。二是很煩悶。三是覺得委屈。四是你也不知道為什麼只是想大叫。一二三四,你選哪一個?」有一次兒子大叫個不停,我就這麼問他。「煩悶是什麼意思?」他的注意力很快轉移了。「煩悶」成為開啟我們對話的引子。「煩悶啊,就是像媽媽昨天很忙,很多事做不完,不知道應該先做那一樣。」我用兒子能理解的語言解釋。「那我是二加四。」兒子舉一反三,反應真快。
9.愛孩子啊,就是細心呵護自信的種子,讓它在陽光下慢慢長大。
10.為了孩子,馮燕搬進公婆家,兩代並且約定好「爺爺奶奶養孩子,爸爸媽媽負責管教」。
11.馮燕逐漸發現,大家庭雖然沒有隱私,需要時間調整適應,對孩子來說卻是很好的成長環境。大家庭如同小社會,孩子不但有伴,一大家子的人也能互相照應。當孩子吵鬧到大人情緒瀕臨爆發時,有人換手,這是最寶貴的支持網絡。
12.在生活中的每一天,孩子都看到父母如何對待老人家、孝順老人家;也看到家人如何互動、他們的人際關係,又怎樣解決問題等等。這些都會收進孩子的記憶盒子裡,化為形塑自我的材料。
13.男女一樣管教,大不讓小:有兩種管教政策會讓孩子覺得不公平,「一種是男女有別,重男輕女或男嚴女寬;一種是大讓小」。
14當小孩無理的哭鬧:當小孩無理哭鬧,所有的勸誘都無效,大人已經想要踢他一腳時,馮燕有一個從書上學來的辦法。就是不管他如何掙扎,一把抱起來,附在他耳邊小小聲說話。當你附在孩子耳邊小聲說話,為了想聽清楚,他的哭聲會轉弱,不過也不會馬上停止。馮燕對兒子說的通常是「告訴你一個秘密噢」。哭聲變小。「你要不要聽?要聽的話就點點頭。」孩子都喜歡聽秘密,所以兒子點點頭,哭鬧轉為啜泣。這時就要開始講秘密了。馮燕說的是:「媽媽啊,從小就立志做個好女人,找個好先生,生個好兒子,這個好兒子就是你……」兒子聽到這秘密和自己有關,一時忘了啜泣,開始認真聽。至於秘密的故事怎樣發展,就看大人的本事了。
15.跟孩子道歉:馮燕非常確信,父母最高貴的行為,就是對孩子說抱歉。
16.教孩子愛惜書:在馮燕家,每一本書都保持得像新的一樣,隨時可以拿去捐給別人。兩三歲的孩子一定撕書畫書,每當那些可憐的書被兒子如此蹂躪時,馮燕便故意提高聲調喊︰「噢!好痛啊!」接著拿一隻筆往兒子身上畫,好讓兒子了解那種被亂塗亂畫的感覺。「書會痛喔。」兒子開始懂得珍惜書、友善書。每一回他來問爸媽問題,即使知道答案,馮燕也會拐個彎說:「走,我們去翻書,書是很多聰明的人寫的,爸爸媽媽都有在看書,一定可以從書裡面找到方法,安啦!」這麼做是為了讓兒子尊重書,信任書,「因為爸爸媽媽可能會離開他,但書不會,永遠在他身邊。」
17.愛就是教會孩子和書做一輩子的朋友。
18.偶爾要幫孩子做決定。


●包益民(包氏國際公司創辦人、PPAPER設計雜誌創辦人)
1.你花多少時間陪伴孩子,他們心裡都明白。不必告訴他們我有多愛你,你花時間在她身邊,靜靜欣賞她玩遊戲、畫畫,聽她說話。我們之間的對話不多,我也不是那種會逗小孩、會耍寶的爸爸,但小孩有一種直覺,你走過來是要打她或抱她,你端一杯水給她,這杯水是帶著愛或者不甘願,她都知道。
2.她就是知道我愛她,而且這份愛將一直持續到永遠。日復一日,久而久之,她會對自己,對她的環境感覺很放心。安全感就建立了。
3.有安全感的孩子是怎樣的孩子?女兒很開朗,很快樂。
4.無限的愛帶來的是安全感和快樂,而非破壞紀律。人生中只有快樂是最紮實的,這關係著日後價值觀的確立和自我認同。人生之所以辛苦,之所以有一個用易經、聖經、鑽石、名錶、跑車、LV包……,都無法填滿的心靈黑洞,就是沒有好好被愛,沒有安全感。
5.因為女兒,我告訴自己,有一個人我絕不能讓她失望,那就是女兒妳。我不能讓她講到爸爸時,臉上的表情是失望的,陰暗的,我不能忍受扮演這樣的角色。我給她無限的愛,百分之百的愛,她反過來重新塑造我從零開始。因為她,我甚至覺得我的人生可以重來一次。
6.我只是陪伴她,給她無限的愛。有愛,她就敢於嘗試,去做會計、去掃廁所、去鼎泰豐包餃子、去當總統,她會成為真實的自己,她想做的那個自己,什麼都不怕。因為她知道有人愛她,有一個家永遠可以回去。家不會評價她、不會給她打分數,不會說妳就是不聽我的話,今天才會落得如此下場。

***************************************************
以下是書後面附錄的愛孩子一百招:(部分)
1.情緒管理是父母最大的功課。
2.人會一輩子記得媽媽的味道,所以清淡的味蕾、清新的胃,一定要從小培養。
3.孩子的成長不會等待,當你想要親近他們的時候,將只看到他們的背影。
4.教養孩子的學問千絲萬縷,但最重要的是培養他善良的心,這是為人最可貴的價值。
5.想要有好的後代,父母就要有好的生活示範。
6.與其擔心,不如參與,不如陪伴。
7.珍惜孩子的個人特質,他們不該是同一台機器壓製出來的罐頭。
8.努力找出孩子值得讚美的微小地方。讚美他,會使孩子快樂、內化為行為。
9.全家一起制定家庭規則,一段時間後再共同檢討,看有哪些規則可以廢除並增加新的規則。
10.孩子如果成績落後,要找出他的學習模式和優勢能力,不要扼殺他對學習的興趣。
11.買書給孩子看之前,先買書給自己看。
12.講一成不變的故事給孩子聽,不如找幾個孩子一起當聽眾,可以玩故事接龍,也可以讓孩子參與創造故事。
13.當孩子憤怒到情緒瀕臨失控,不要嚇斥他,只要緊緊的擁抱他,直到他平靜下來。
14.向孩子學習新事物。
15.全家一起製作網頁,把親朋好友的照片放上去。
16.讓孩子知道,雖然你愛他們,但你不可能犧牲自己完全為他們而活。爸爸媽媽也必須有自己的生活,有追尋快樂的權利。愛不是無止盡的付出。
17.愛,是愛孩子也要愛自己,有快樂的媽媽才有快樂的孩子。
18讓孩子知道家裡的經濟狀況、社會位置以及父母賺錢的辛苦。
19.不要期待自己成為完美的父母,也不要夢想擁有完美的小孩。

*********************************************************

以下內容,摘錄自「我愛你,千方百計部落格」http://blog.yam.com/lovekids2008/article/18542390

「愛,就請給孩子跌倒的次數,讓他們學習如何再次站起來。
愛,就請給孩子失敗的空間,讓他們嚐試如何邁向成功路。
愛,就請給孩子悲憫的機會,讓他們學習用同理心看世界。(Tiffany)」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 不是爸爸或媽媽的附屬品/ 尊重孩子的興趣與發展/ 可以"期待"但不能"控制"孩子的發展(hopechiu)」

「不要阻擋孩子嘗試的勇氣- 如果我們一直阻止他 那他就沒辦法自己分辦危險/所以要陪他一起嘗試/ 當他跌倒 或 不舒服 或受傷時/ 告訴他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 陪他一起站起來 給他一個擁抱/ 讓他永遠記得受了傷 很痛不要緊 因為有親人的懷抱 總是溫暖(Risktaker)」

***************************************************

關於我的部落格,還有關於留言
http://www.wretch.cc/blog/DaaiTV/9575035

您可以更靠近倪銘均
http://www.wretch.cc/blog/DaaiTV/170502

只要有時間,我很喜歡到學校的週會或是機關演講,分享美善與大愛,我把相關題目整理出來。http://www.wretch.cc/blog/DaaiTV/9573332

***************************************************
大愛新聞主播 倪銘均
07:00與您一起用愛看世界

倪銘均網站: http://www.wretch.cc/blog/DaaiTV
HINET部落格: http://blog.xuite.net/daaitvnews/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愛主播倪銘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