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關於新聞與媒體(消費死者、聳動報導,從女作家輕生談起)

 

這幾天台灣有一則新聞被大篇幅報導,就是26歲女作家林奕含自殺。

林奕含的父母控訴,她在中學遭到補習班老師性侵害,得到憂鬱症,她寫的小說似乎描述了這段過程。

有的報紙頭版頭條報導這則消息,很多人擔心這可能引發模仿效應。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媒體報導自殺新聞原則有「六要」與「六不」。

「六不」:不要刊登出照片或自殺遺書;不要報導自殺方式的細節;不要簡化自殺的原因;不要將自殺光榮化或聳動化;不要使用宗教或文化的刻板印象來解讀;不要過度責備。

「六要」:當報導事件時,與醫療衛生專家密切討論;提到自殺時,用「自殺身亡」而不要用「自殺成功」這樣的字眼;只報導相關的資訊,且刊登在內頁而非頭版;凸顯不用自殺的其他解決方法;提供與自殺防治有關的求助專線與社區資源;報導危險指標以及可能的警訊徵兆。

 

除了擔心模仿效應,媒改盟也關注消費死者的問題。

《聯合報》有一篇報導「女作家逝世 媒改盟籲:勿消費死者」提到:

日前傳出女作家自殺事件,在各大媒體、社群媒體使用者與閱聽人的推波助瀾下,至今仍沸沸揚揚,輿論趨勢甚至開始評論當事人真實死因、臆測個人經驗與其著作中角色性侵受暴經驗的關聯,甚至「肉搜」性侵加害人的身分。

各大媒體與利害關係人對於死者動輒貼上「美女作家」、「怪醫之女」、「漂亮滿級分寶貝」、「書中角色就是作者本人」等標籤、刊登死者生活照片,甚至藉此不幸事件鼓吹閱聽人購買該作家的著作,這些行為已做出消費死者、不尊重死者尊嚴與著作人格權的錯誤示範。

媒改盟要提醒在自殺事件中,過於簡化的評論、粗糙的公審、投機的營利,或缺乏利益迴避的評論,都有可能造成另一波的模仿自殺效應,提高已有自殺意圖者實際執行自殺的機率。

媒改盟說,在人人皆為自媒體的時代,廣大閱聽人一手握有消費的力量,另一手也握持著媒體的權柄,是媒體進步與沉淪的最後一道防線。只有當所有閱聽人都有意識地擔起把關者的角色,並從自身開始善盡媒體自律責任,不任意散佈未經查證之資訊,不侵害他人隱私,才能保障受害人的基本尊嚴,撐住社會公義的底線。

 

還有一則消息吸引我的注意。

《中時電子報》「建中生風波甫被討論 才女作家驚爆死訊」提到:

適逢建中生冒名考上台大事件之際,許多鄉民才在網路上提到林女昔日也曾蒙受「造神」之苦:她當年就讀台南女中時,以滿級分推甄上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再加上姣好的外貌與身世,引起媒體大篇幅報導。林女曾在臉書上透露,她永遠忘不了放榜後,在校長室裡接受了媒體採訪,但當時的校方或媒體卻無一不在進行著造神運動,「她提到自己喜歡打排球,卻被媒體訛傳成是排球隊長;她說自己參加青年社社團,卻被報導成她是校刊主編…」

 

難怪一群小學生參觀嘉義市政府,市長涂醒哲教大家的是「怎麼躲記者」。

 

所謂建中冒名事件是,台大申請入學放榜,建中有九個人錄取台大醫學系。

校方安排學生接受媒體訪問,其中一位A同學卻把制服借給另外一位B同學,由B同學代替A同學受訪,不久就被其他人發現是假冒的。

 

《聯合新聞網》報導「建中生整記者 為何鄉民一片讚揚?」

本起事件中最值得驚心的,其實不是學生惡作劇欺騙媒體與校方,而是網路上的「誰叫記者不查證,被騙活該」反應:難道未來記者採訪前,必須要當事人先提出證件驗明正身,才叫有所查證?

就此而言,媒體在本次事件中飽遭撻伐,似乎某個角度也是咎由自取。在數位化的海嘯中,媒體愈來愈放棄對品質的要求,競相媚俗化、炫目化、內容農場化,把點閱率、收視率當成唯一真神膜拜,甘於趨附甚至製造各類「廉價意見領袖」,唯恐不及地作他們的免費宣傳機器。

一旦媒體自甘放棄對「把關人」的期許,甚至扮演誘導社會加速發狂的催化劑,又如何期待眾人有多大的敬意?如何期待網民不抱持倡優犬馬式的輕侮?

 

最後分享昨天(2017.04.28)在《聯合報》看到的投書「美國主播道德標準高過總統?」作者是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研究員嚴震生。

美國福斯電視台新聞主播及《歐萊利實情》(The OReilly Factor)主持人比爾.歐萊利,因涉嫌長期對女性同仁及員工性騷擾,引發爭議;最終電視台決定支付極高的資遣費,讓他離開螢光幕。此前,福斯電視台的執行長艾爾斯(Roger Ailes)也因為類似的性騷擾指控,離開他一手開創的福斯新聞。

但是,競選期間飽受性騷擾爭議困擾的川普,不僅未因此退選,甚至還當選總統,難道在美國人心中,總統的道德標準低於對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要求?

 

十多年來歐萊利涉入多起性騷擾案,但最終福斯選擇以一千三百萬美元與指控人達成庭外和解,未將其解雇。事實上,儘管歐萊利這些「前科」傳聞不斷,但節目高收視率還是為他在今年初拿下一個年薪約兩千萬美元的四年合約。然而,在大批廣告商撤廣告後,福斯毅然決定止血,認賠殺出,讓歐萊利拿滿一年薪資走路。諷刺的是,歐萊利的資遣費,遠遠高過性騷擾的和解金。

歐萊利因性騷擾案離開新聞節目,但和他行為相似、同樣遭指控的川普,卻未受到性騷擾疑雲影響,當上總統;難怪有人投書紐約時報,感嘆美國人是否對電視主播道德標準的要求,高過美國總統?

事實上,福斯新聞台並不是因為歐萊利的性騷擾案而決定和他切割,否則為何還與他在年初續約?福斯革他職的理由,乃是一半廣告商撤了《歐萊利實情》的廣告,讓這個節目的後續利潤可能折損,才會定下停損點,讓歐萊利走路。

如果從這個角度看,電視主播的道德要求,並沒有高過總統,而福斯新聞台的決定完全是商業考量,利潤才是出發點。可惜的是,福斯可以輕易將歐萊利解聘,但美國民眾卻無法革除川普,甚至被他騷擾過的女性至今還求償無門,或許這才是應當關注的焦點。

 

所以,媒體的沉淪不只在台灣,只是台灣大概是這方面的『翹楚』吧!

 

剛好昨天,世新大學與慈濟大學舉辦「建構式新聞研討會」,邀請專家學者討論媒體的未來。

《聯合報》報導:

「建構式新聞」主張媒體的功能不是解構、批判,也不是呈現負面與例外的事件,而是為社會問題尋找出路、為負面事件建立正面典範。媒體不該置身與苦難之外,而是對社會或個人的苦難給予扶持的力量。

聯合報社長項國寧認為,願意看建構式新聞的人是「有影響力的人」,做「有意義的閱讀」。他提醒媒體工作者,面對點閱率必須回到初衷,「為什麼要報導這些新聞?」

 

「當社會愈來愈分眾,若沒人談公眾議題,社會便會分裂。」慈濟大學傳播系副教授何日生認為,大眾媒體必須引領大眾討論公共議題,並引導自媒體加入。大眾媒體必須保持新聞取材的「公共性」,但可讓媒材多元化、增加互動性,適應新世代的閱讀習慣。

 

大愛新聞實實在在報新聞,希望提出問題、提供解答,更重要的是帶動大家一起付出、改善。

 

以下是我去年參加建構式新聞研討會的筆記:

http://abc8207.pixnet.net/blog/post/325146930-%E9%97%9C%E6%96%BC%E6%96%B0%E8%81%9E%E8%88%87%E5%AA%92%E9%AB%94(%E5%BB%BA%E8%A8%AD%E6%80%A7%E6%96%B0%E8%81%9E%E7%A0%94%E8%A8%8E%E6%9C%83)(%E4%B8%80)

 

http://abc8207.pixnet.net/blog/post/325282731-%E9%97%9C%E6%96%BC%E6%96%B0%E8%81%9E%E8%88%87%E5%AA%92%E9%AB%94(%E5%BB%BA%E8%A8%AD%E6%80%A7%E6%96%B0%E8%81%9E%E7%A0%94%E8%A8%8E%E6%9C%83)(%E4%BA%8C)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愛主播倪銘均 的頭像
    大愛主播倪銘均

    大愛主播倪銘均的部落格

    大愛主播倪銘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