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餐食背後的愛與尊重

 

聽台南慈濟志工黃福全師兄的《生命故事》「撒下好命的種子」。

他有次到約旦關懷敘利亞難民,回來跟上人報告後,從台中隨師到台南。

在台中時與上人同桌用餐,坐上人旁邊。

台中志工三天後,即將舉辦歲末發放,邀請照顧戶全家圍爐、發送紅包與物資,就先準備讓上人試菜,共八道大菜。

上人夾了很多古早味的菜、例如筍乾等等。

上人餐後說「怎麼煮這麼多?」,福全師兄說「三天後要舉辦歲末發放,這些菜是要給照顧戶享用,先請上人品嘗」。

上人說「太多了」

福全師兄說「吃不完,會讓照顧戶打包回家,他們都很開心」。

上人說「我們要給照顧戶帶回家的,要另外準備、熱騰騰的讓他們帶回家,而不是吃『菜尾』」。

 

福全師兄說,其實精舍準備餐點有兩條動線,一條動線準備三餐,一條動線包便當;而大家吃不完的「菜尾」,精舍師父會惜福,所以,菜最好吃光光。

 

聽福全師兄分享才知道,精舍備餐有兩條動線,難怪每次便當的菜,和上一餐都不一樣。

靜思精舍師父自力更生不接受供養,「一日不做 一日不食」,餐食都是師父與大家結緣,即使如此,師父還惜福吃菜尾,給大家是最新鮮的菜餚。

 

照顧戶家境清寒、是社會弱勢,志工用最恭敬的態度、當成貴賓款待;上人的餐食,和照顧戶在歲末圍爐享用的一樣。

就像慈濟之前要幫受災民眾蓋大愛屋,志工想說要快,因此用簡單的建材,上人問志工「這樣的房子你要住嗎?如果你都不想住,不要給人。」

 

說到歲末發放,聽竹琪分享提及一個故事。

1969年冬天特別冷,當時上人和弟子借住「普明寺」,只有兩件回收的毛毯,一件還是有人生病蓋過之後不用的。

在台電上班的蔡秀梅,用年終獎金送一件毛毯給上人,質料是當時最好的。

上人摸了毛毯非常滿意,但沒有自己蓋。

上人說「我們多買幾件毛毯,送給照顧的家庭」。

這也是慈濟第一次冬令發放的由來。

背後都是一份尊重與同理心、慈悲心。

 

再回到餐食來談,上人說「食事為大」,用餐也要注意許多禮儀。

其實禮儀不也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嗎?

用餐要「龍口含珠 鳳頭飲水」也就是「以碗就口」。

許多災難場合,包括921地震、火車意外等等,慈濟都會免費供應便當給受災民眾、救災人員或是媒體朋友;納莉颱風期間,慈濟在大台北,提供六、七十萬份便當,很多人就因為一個便當,牽起了與慈濟的緣分。

而裝便當也有智慧,除了營養以外,也講究「配色」讓大家看了食指大動,甚至每道菜擺哪個位置也有固定,因此一排便當看過去非常整齊。

還有「寸菜」,就是要把菜切成一寸一寸大小,好入口。

如果一根青菜或四季豆很長,就可能一半在口裡、一半還在外面,並不雅觀。

 

以下是福全師兄的分享:https://reurl.cc/E1OzMk

 

我與師姊也有分享生命故事,歡迎參考:

https://reurl.cc/7MO7ed

https://reurl.cc/ga940b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愛主播倪銘均 的頭像
    大愛主播倪銘均

    大愛主播倪銘均的部落格

    大愛主播倪銘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