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兩篇和慈範阿媽有關的文章(摘錄自慈濟月刊)

真善美的人生何處來 ◎釋德凡

盡形壽,獻身命
「北加州的第一顆慈濟種子──慈範,當初對我承諾:要把慈濟的種子帶
到美國。這樣的發心立願,十八年來沒有一秒鐘停息過,她將全生命都投
入慈濟。說明了只要有心,輕輕的承諾就是生命的契約……」
聽聞高齡八十六歲的美國慈濟志工慈範住進加護病房,情況不樂觀,上人
不捨地說:「她在北加州不斷地灌溉、照顧一顆顆慈濟種子,帶領著矽谷
一群知識分子發心投入;這十年來,雖然健康狀況起起伏伏,但是她仍積
極在當地推動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四大志業。」
元月中旬,「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手語劇在北加州公演,慈範因為喉嚨
長了腫瘤好幾天發不出聲音,她卻硬撐著孱弱的身體上台演出,只因她愛
慈濟。「她在這樣微弱的生命裏,只要還有一口氣在,就堅持為慈濟而獻
身命,這樣的精神實在令人感動……」
提起慈範,上人有許許多多的感恩,也有無限的不捨,「她能帶動碩士、
博士共同做慈濟,不是靠她的學問,而是靠她的毅力、大愛以及真誠。佛
教有句話說:『盡形壽,獻身命』,慈範真正做到了!」


放下,卻不能丟下
志工早會結束後,上人恭送師公到花蓮機場搭機返回台中華雨精舍。回程
來到靜思堂,聽取各區人醫會會務報告後,上人再度提起病中的慈範。上
人感嘆時間不斷流逝,生命不斷地減少,「雖說生死是自然法則,但是當
彼此生命深刻交會、共鳴,要割捨真的很難……」
「慈濟道路還很漫長,需要普天下人人將善念集合起來,為人類、為社會
付出。當初為了眾生的需要,我發願推動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四大志
業;而今理想雖已建立,但是人愈多愈感覺力量不夠;愈發心做事,愈感
覺事情還是很多,需要更多人來承擔。這樣一位全生命投入慈濟的志工面
臨生死這一刻,實在讓我難以割捨;我能放下,卻不能丟下。」
上人勉勵在場人醫會成員:「當初我師父給我『為佛教、為眾生』六個字
,我就受用不盡了;現在我要你們『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希
望大家珍惜自己的生命,走入病苦者的內心,和他們的生命互動,也讓自
我的生命更有價值。」
上人期許人醫會幹部用智慧推動慈悲的愛,「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
得自在。慈濟是一個大道場,也是一個大烘爐;凡夫彼此間難免意見不一
,就像東西用久了以後,也會因為相互摩擦變形而成了廢鐵;如果能回收
後投入烘爐裏,就能熔化再製成精緻、美好的品質。」


走入人心
結束和人醫會幹部們座談,上人下午來到國際會議廳,頒贈福慧紅包給近
三百位慈大學生。上人延續上午會議,讚歎人醫會志工不畏山高、路險,
利用假日深入偏遠地區,為貧病交加、孤老無依的人看病,「這樣無私的
大愛、這種醫師的使命,真的很可愛也很可敬;他們不只走入人群、走入
人心,更走入我的心裏。」
真善美的人生從那裏來?上人說,真誠的愛心人人都有,只是需要有一個
善良而美好的大環境來成就。「一位人醫會醫師藉由義診思索人生,走出
心靈桎梏,才知道自己原來很有福;大林慈院曹汶龍主任,感受到志工真
誠的力量,為大陸敬老院的老人家洗腳後,開啟內心的真善美,回家也幫
爸爸洗腳……」
上人讚歎:「一分愛的力量,能讓人縮小自己,付出得滿心歡喜,生命的
價值就在這裏!」
自靜思堂返回精舍,一位志工來見上人。她對於已往生的女兒無法忘懷,
除了問及招魂之事,也述及在女兒火化當天看到了萬重山、飛天、光等很
美的境界……
「這些境界是真的嗎?只是幻覺而已。」上人說:「人生無常,有緣則聚
,緣盡則散。人生舞台上,每個人都扮演不同的角色,戲演完了就先下台
。凡事以平常心看待就好,現實還有很多事等著我們去做,不要執著於潛
意識、夢境中的虛幻景象。」

****************************************************************

矽谷阿嬤 ◎撰文/李委煌

體型纖弱,滿頭銀絲,
不諳英語,不會開車、近乎半盲,
這樣一位八十五歲阿嬤,
帶動了一批矽谷科技人共同做慈善。

住在美國北加州聖荷西(San Jose)的林王秀琴,人稱「阿嬤」,今年八十五歲了,旅美二十餘載,每次回台,無不是為了慈濟人、慈濟事。
一把老骨頭,無視十年的心臟病史,往返二十餘小時航程中,阿嬤總是口念佛號,指撥佛珠,時間倒也飛逝地奇快。
迥異於過去的精神奕奕,最近一次返台,阿嬤感覺疲累許多,「累是累,休息一下就好了;十幾個小時航程,撐一下就過去了……」聽在旁人耳裏,很是心疼。
阿嬤卻笑笑說:「這個身軀使用八十多年了,實在也值得,該感恩了……」
七個孩子全在美國,大家了解母親心意,即使心疼,卻也不忍阻撓她兩地奔波。


大小姐變乞丐婆
民國六年,阿嬤含著金湯匙出生在台北新店,身為茶行千金,自小備受寵愛。婚後隨先生、大哥遠赴大陸東北做生意。
國共內戰,舉家倉皇返鄉,期間阿嬤為了孩子,曾多次向農家乞食果腹……大小姐變乞丐婆,人生角色驟變,阿嬤沒有怨嘆,只有堅毅與認命。
返台後,際遇仍不見好轉。從大陸購置的貨品,莫名其妙被人搶搬一空;隨後好友得款棄保,害他們的房子差點被查封;雖然還債很辛苦,但是阿嬤生性開朗,沒有怨言。
屋漏偏逢連夜雨,當債款就快償清時,鄰居失火波及他們家;隨後一筆應急的資金,也在夜裏遭竊……三兒四女的生活擔子,沈重地壓在這對患難夫妻身上。為了孩子,阿嬤開始養雞種菜,甚至到市場以物易物,開小店販賣文具與茶葉,含辛茹苦終把七個孩子拉拔大。
那年,阿嬤五十三歲。一個清晨,和先生運動完返家,先生說想要休息一下,豈料這一躺下,就再也沒起來了;一向堅強的阿嬤,終日以淚洗面。
為移轉阿嬤的喪偶之痛,女兒鼓勵她從事社會服務,於是阿嬤開始每天往育幼院跑,幫忙餵食身體殘缺的孩子;六年後,阿嬤轉往台大醫院當義工,摺紗布、做棉棒。直到民國六十六年被孩子說服移居美國,在台灣的志工生涯才告一段落。


「番」事一籮筐
民國七十三年回台,朋友邀她赴花蓮遊玩,她以為是去天祥、太魯閣欣賞風景,不料,卻來到靜思精舍。那一年,慈濟醫院剛動土興建,亟需眾人來了解護持。
當晚,阿嬤在精舍掛單。上人問她,可否在美國協助推動慈濟?阿嬤說:「我這麼『番』,怎麼做慈濟?」
原來,阿嬤嫁女兒、娶媳婦,甚至撿丈夫遺骨時,都不看「日子」,也不管「風水」,如此行徑,難免遭致親友責難,因此有人罵她是「番婆仔」。
當上人聽她說完自己很「番」的事後,竟說:「那樣最好!」一股被認同的感覺湧上心頭,阿嬤也因此對上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離台前,上人給了阿嬤兩本勸募本──一本是濟貧用、一本是建設醫院用,以及美國第一位慈濟委員李靜念在加州的電話號碼。
返美後,阿嬤第一件事就是拿起電話撥給李靜念。週末,李靜念偕先生到阿嬤家拜訪,彼此相談甚歡。於是,已經六十七歲的阿嬤,決定要在異鄉為慈濟募款蓋醫院。


第一件關懷個案
為了讓僑界人士認識慈濟,阿嬤開始籌辦茶會。
第一次茶會,租借在教堂裏,沒有柔美的手語表演,僅由李靜念、阿嬤幾人輪番上陣演說,卻吸引了六、七十位聽眾到場,讓阿嬤感到很歡喜。
第二次茶會,阿嬤選擇在戶外公園舉行,一旁有桌椅、溜滑梯和盪鞦韆可供小坐。時值週日,遊人如織,「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兩條直幅懸飄樹幹、一朵朵彩繪蓮花隨風盪漾,現場布置雖克難,氣氛卻溫馨和樂。
阿嬤回憶每次辦茶會時,她都因擔憂人少而無法入眠;而一旦人多,她又興奮得睡不著!
民國七十六年,阿嬤回靜思精舍打佛七,深受精舍力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百丈禪師精神所感動,阿嬤於是發願:「一日不做慈濟,就一日不吃飯。」並皈依證嚴上人,得法號「慈範」,是全美國第二位慈濟委員。
阿嬤日後果不忝此號之許,成為慈濟美國北加州志工的「模範」。阿嬤兒女散居美國各地,她不管到那裏,都喜愛跟人介紹慈濟;目前北加州慈濟會員已將近一萬人。
民國七十八年,阿嬤得知一位台灣留學生因紅斑性狼瘡昏迷住院,其父聞訊緊急趕來美國,然而在美孤立無援……阿嬤便偕友人每天為他們送早餐,順道關懷打氣。
一個月後,留學生病重往生,積欠醫院幾十萬美元的醫療費用,經阿嬤代為登報募款,並奔走社會局申請補助,才將問題解決。
這是阿嬤在美從事慈濟的第一個「關懷個案」,每每憶起,都令她一陣心酸,「一個孩子好好地來美國念書,結果卻是父親抱著孩子的骨灰返台……」阿嬤親自送他們前往機場,一路想著生命無常。
同年,舊金山發生芮氏規模六點九大地震。「只要災民有需要,就儘快去救濟;錢若不夠,台灣可以匯過去。」在上人指示下,居住震央附近的阿嬤和幾位志工,跟著聖荷西救援組織City Team學習並合作。
地震發生後,許多道路不通,阿嬤只好繞行山路。沿途所見,滿目瘡痍,阿嬤仍堅持前往受災最嚴重之處勘察。
經登報募集物資,共募得美金兩千多元與裝載二十部轎車的生活用品。阿嬤悉數送往City Team,並透過該組織將物資發送災民。
阿嬤說,當時她尚未能體會慈濟在海外「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取之當地、用於當地」的原則,只知募多少錢,就做多少事。
隨後,又經歷了北加州颶風、水患,阿嬤才更了解慈濟賑災、募款之道,並懂得將募來的衣物清洗、摺疊、分類……


一份文宣輪著看
很多人好奇,不諳英語、不會開車,阿嬤在科技重鎮矽谷,怎能接引那麼多人參加慈濟?
果華說,十三年前初識阿嬤時,阿嬤一直跟她講慈濟、講建院(慈濟醫院)、講證嚴上人。當時她還聽不太懂閩南語,只隱約知道,阿嬤在講一些「很偉大的事」。
於是,包括她在內共有四人,就協助阿嬤到會員家收取每月的捐款;大家身在異鄉,也沒見過上人,就將從阿嬤那兒聽來的慈濟故事記起來,再講給會員聽。
果華說,許多會員都是窮留學生,為效法證嚴上人早年「竹筒歲月」的克難精神,她們在花生罐蓋上切了橫洞,然後交給會員說:「沒錢沒關係,有心就好;你們只要每天在罐內投入零錢就可以做善事了!」花蓮慈濟醫院興建時,他們就用這樣克難的方式募集了十張病床。
剛來美國時,李靜念每月會把一本《慈濟》月刊與兩期的《慈濟道侶》半月刊寄給阿嬤,「我就拿給這個人看過,再收回來給另一個人看……」阿嬤說,早年海外慈濟文宣很缺乏,孩子們來看她時,也是輪著看再還給她。
劉惟成說,十年前就是因為阿嬤把《慈濟道侶》傳給他看,他才了解證嚴上人從事大陸賑災的悲心……
陳春善猶記得,當時有份慈濟報紙傳了又傳,輾轉到她手邊時,已是兩年後的事了;「報上都髒髒的,也有油漬、飯粒的污點……」萬事起頭難,早年北加州的慈濟,就在克難的文宣與口耳相傳間展開。
凡事用心、實在的阿嬤,讓大家很尊敬,阿嬤也把大家當成自己的孩子、孫子來關愛。
「阿嬤不會說英語,卻最受歡迎,療養院裏的老人都喜歡抱她,喊她『媽媽』。」劉惟成說。果華則表示,發放急難物資時,阿嬤會叮嚀大家:「慈濟不僅給東西,還要給好的東西,而且要真心關懷他們;每一塊募來的錢,都要善加發揮功能。」
透過阿嬤言行,矽谷這群高科技人才都感受到慈濟很不一樣,因此做善事也能用專業的態度面對。


阿嬤的人生智慧
在美國做慈濟生龍活虎、從無倦態的阿嬤,民國八十六年曾回靜思精舍住過一段時間,剛開始什麼都幫不上忙──因為精舍工作普遍粗重,當時八十一歲的阿嬤,連揀菜都吃力了,遑論幹其它粗活?況且阿嬤罹患白內障,視力近乎半盲,只能坐著包蠟燭;而且坐著坐著,常就感到累了。
上人得知後,請阿嬤到慈濟醫院陪老人家聊天,這才又拾回阿嬤的活力。
阿嬤飽經風霜的人生智慧,加上她獨特的親和力,對人常能發揮開導功能。有一天,阿嬤和慈院志工探訪一位不諳國語的原住民老太太,大家面面相覷、比手畫腳,不知如何溝通。會說日語的阿嬤,就在一旁邊唱歌邊跳起舞來──那正是阿嬤五歲時,在幼稚園學的歌舞。
老人家可愛的舞蹈動作,逗大家笑得合不攏嘴,而躺在病床上的原住民阿嬤,像是覓得了知音,也邊唱邊跟著打起拍子。阿嬤自知年邁,所以更加把握時間做慈濟。
儘管孩子一直要求她同住,阿嬤卻選擇在老人公寓獨居。每天做早、晚課時,不怕會打擾到家人;平日沒事時,就在家誦經念佛,日子過得輕鬆自在。
阿嬤有智慧,也善體人意。即使在外奔走累了,兒女邀她吃飯時,她總是說好。「那樣兒女才不會心疼媽媽做慈濟做得太累。」
當身體有病痛時,阿嬤都說「還好」,決不唉聲嘆氣,「人老就要乖一點,才不會讓身邊人擔憂。」這是她的老人哲學。
阿嬤身後的願望,是將遺體捐給醫學生做研究;但如果兒女不贊同,她也不勉強。她希望自己的遺體可以火化,然後在慈濟人念佛聲中灑向大海,
即使已死,骨灰仍可與魚蝦結一分緣。
阿嬤說,自己投入慈濟時,已是六十七歲的老人,一晃已經十八年……回首來時路,人生中能為眾生服務,實在是一種很幸福的感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愛主播倪銘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