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新一期大愛之友的人文專訪採訪我,把內文貼出來與您分享。
用愛看世界
倪銘均:甘願面對,就像是心中裝了一個阻尼器。
採訪撰文/吳秋瓊 圖/倪銘均提供
<簡歷>
‧ 一九七○年生,屏東人,獅子座。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畢業,在校時期創立慈青社。
‧ 現為大愛電視新聞主播。
‧二○○○年受證慈濟委員,法號誠省。目前亦是慈濟技術學院的慈誠爸爸。
---------------------------------------------
<內文>
今年四月,中國時報刊出一則投書,針對媒體報導「媽祖遶境活動時群眾發生暴力事件」提出質疑;倪銘均在投書中指出:「原本立意良好的宗教盛事,新聞台為什麼只報導衝突流血?」同為媒體從業人員及新聞主播,倪銘均認為,「報真」固然是職責所在,「導正」卻更是新聞人的使命!
好心眼看見好因緣
同樣的一件事,用不一樣的「心眼」去看,自然就會看見不同的面貌;倪銘均也在投書中寫出不被媒體記者關注的事實:「有一群志工在凌晨四、五點起床,跟著進香人潮行進路線清理垃圾,這種「另類遶境」已持續十多年。這群志工沒有拿香拜媽祖,而是拿掃把學媽祖;他們沒有祈求自己的富貴,只希望有一個更乾淨的社會」。
他在忙碌的工作之餘,勤寫部落格希望可以在網路上淨化人心,也時常藉由演講的機會,介紹大愛台、把慈濟精神宣傳出去。他最高興的是,有人因為他的演講當志工、開始收看大愛台。
從大學時期接觸慈濟到進入大愛台工作,倪銘均不論是職工角色或志工角色,顯然都能發揮所長,這當然要歸功於他「惜時如金」的生活態度。倪銘均對時間的分配很有一套──他把坐公車的時間拿來休息,在銀行或醫院等待的時候用來看書,光是等候門診的時間,就可以看完一本書了。如果手上做的事不必花太多大腦時,就會順便聽錄音帶;例如,他開車時不是聽音樂,而是聽別人的演講。倪銘均說,他寫文章時可以聽音樂、整理照片時可以聽演講、看電視時順便做運動,強調自己一心可以多用──兩者在不互相影響的狀況下進行!
倪銘均的人生時間表看起來「行程很滿」:該念書的時候念書,該結婚的年紀結婚了,連孩子都生了男女各一。「忙而不亂」是他的終極目標;從他身上看不到新聞從業人員常有的疲態,保持「戰力」的祕訣便是善用時間,「轉換工作就是休息」。他舉例說明:「閉著眼睛聽音樂,聽完音樂拿掉耳機、張開眼睛看向遠方;這個過程中,當眼睛休息時耳朵正在工作,當耳朵休息時眼睛就開始工作了;兩者都有了休息,但其實也都有工作。」
這麼邏輯分明的人,其實是把每一件事都正面思考,每一個正向都有了更好的循環;因為不累積負面情緒,自然就沒有了疲倦感,這就是正向的能量。
聽見不一樣的聲音
因為有個享譽東南亞的老爸──一吋歌王倪賓,倪銘均從小見慣大明星;但不免也常被問道:有一個出名的爸爸,到底是壓力還是助力?倪銘均坦言,當時還是小學生,很多同學對他會「另眼看待」;但總結起來還是優點多,因爸爸形象好、受歌迷歡迎,做兒子總是與有榮焉!因為老爸的關係,他有許多接觸演藝人員的機會,也「很有機會接觸更複雜的環境」,但不碰菸酒、生活規律的爸爸,總是先杜絕一切汙染源,幫他設了一道防線;因此,他的童年其實和一般小孩沒有太大差別。
也許是「開竅太晚」,倪銘均的求學之路走得辛苦,但是慈濟之路卻走得堅定。有一回擔任六、七百人活動的主持,證嚴上人在會後還拍拍他的肩膀說:主持得不錯!這對當時還是大學生的倪銘均來說,實在是莫大的鼓勵!
但是,當一般大學生都在認真念書或玩樂的時候,倪銘均已經成立了屏東科技大學的慈青社;當兵的時候又在金門高職成立慈幼社。這個因緣又是怎麼開始的呢?
早在十七、八年前,從報上得知樂生療養院,痲瘋病友宋金緣和金義楨老菩薩,募心蓮的故事後,倪銘均深受感動,心想:將來自己哪怕只是去做打掃的工作,也希望有機會在慈濟貢獻一己之力。沒想到,當年的一分願力,在日後牽引他進了慈濟。倪銘均說,在三專要考二技時,補習班老師陳乃裕(慈濟教師聯誼會總幹事)常在課堂上講述慈濟的事蹟;他戲稱,當年受感動流下的淚水,遠比做筆記的墨水還多。後來,慈濟在花蓮舉辦大專生活營,倪銘均也參加了;當時有位師父鼓勵他當屏東科大的第一顆種子,他也就隨順因緣在校創立了慈青社,也在此期間養成了日後成為新聞從業人員的特質。
一九九七年倪銘均進入大愛台,雖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好學精神讓他獲得了很多貴人的協助。身兼新聞主播與慈濟委員雙重身分,倪銘均也常應邀去學校或社團演講,主題因邀請單位而有不同;為了顧及老師和學生有不同宗教,他從不特別提及「慈濟」,但言語中一定包含「慈濟精神」。例如,題目是「禮貌」,內容就會提到「克己復禮」;他強調,要用自然的語言去和學子們對話,反應往往會更好,也更能把慈濟的精神發揚光大。
看法不同,作法就會不同
倪銘均說自己是從佛門進入慈濟。對他而言,慈濟不僅是一個做好事的平台,更是生命的依歸。這麼多年來,他在這個環境中,不僅時常可以溫習到第一次的感動,更因為看到更多人投入而讓那分感動繼續保溫甚至再加熱。
納莉颱風期間,當時位在南港的大愛台淹水,倪銘均在深達胸部的大水當中,「游」走將近50分鐘,冒險進入大愛台,因為他說「颱風天、新聞部最忙,不能沒有主播,無論如何都要回新聞部幫忙」,這是他在大愛台工作,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從事新聞工作這麼多年,影響自己最深的又是什麼?倪銘均說:當志工!不論是八八水災後去林邊打掃,或之前去菲律賓義診,甚至更早的於九二一震災後去蓋大愛屋,他認為慈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我們正站在改善世界的圓心。
主播新聞不免會被畫面觸動,倪銘均也會忍住眼淚;他常對同事說:與其在螢光幕前流淚,不如跳進災區流汗。在大愛台播新聞最真實的感受,便是可以跳進新聞現場協助災民。他以為,新聞同業最缺乏的是「感同身受」;救災現場的體能勞累也許可以想像,但現場的高溫和氣味,可不是坐在冷氣房的撰稿人所能體會!即使是在現場採訪的記者,有時也很難體會災民的心情,更別說是做到同理心了!
他常常在播報災難新聞的時候,提醒觀眾「不要只是看著畫面難過,可以付出一分祈禱與祝福」,他認為這也和災民結了一份分緣。只要有慈悲心,看新聞也可以是修行。
大愛台同仁的表現,讓倪銘均頗感安慰。有記者去採訪阿里山車禍時,會主動先安慰受害家屬的情緒,並在取得同意之後才進行採訪;這次八八風災,也常見到記者幫忙搬運物資。倪銘均常和新進同仁分享做為新聞記者的心得,他常舉一個例子問:如果看見有人落水,是要先拍攝或先救人?他認為,新聞專業常教導記者要客觀,但什麼是真正的客觀呢?換個角度來看,如果落水的人是自己,會希望岸上的記者先拍畫面還是先救人呢?倪銘均強調,記者為了新聞素材而「投入現場」,應該把焦點放在「投入」:不僅要尊重受訪者的意願,更要用「同理心」去處理新聞素材,避免惡意消費或誇大事件本身!
倪銘均的部落格短文,有勵志小品,也有時事感想,他謙稱「不寫下來,怕會忘記」;但是,有些短文讀來很像泰戈爾的小詩一般發人深省。例如,他寫道:「在比賽場合,功夫高手只是一個贏家;但在人生場合,EQ高手卻造就兩個贏家。所以,功夫高手是一下子的贏家,EQ高手卻是一輩子的贏家。」這也正是倪銘均看人生的觀點。
***************************************************
關於我的部落格,還有關於留言
http://www.wretch.cc/blog/DaaiTV/9575035
您可以更靠近倪銘均
http://www.wretch.cc/blog/DaaiTV/170502
只要有時間,我很喜歡到學校的週會或是機關演講,分享美善與大愛,我把相關題目整理出來。http://www.wretch.cc/blog/DaaiTV/9573332
***************************************************
大愛新聞主播
與您一起用愛看世界
倪銘均網站: http://www.wretch.cc/blog/DaaiTV
HINET部落格: http://blog.xuite.net/daaitvnews/blog
用愛看世界
倪銘均:甘願面對,就像是心中裝了一個阻尼器。
採訪撰文/吳秋瓊 圖/倪銘均提供
<簡歷>
‧ 一九七○年生,屏東人,獅子座。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畢業,在校時期創立慈青社。
‧ 現為大愛電視新聞主播。
‧二○○○年受證慈濟委員,法號誠省。目前亦是慈濟技術學院的慈誠爸爸。
---------------------------------------------
<內文>
今年四月,中國時報刊出一則投書,針對媒體報導「媽祖遶境活動時群眾發生暴力事件」提出質疑;倪銘均在投書中指出:「原本立意良好的宗教盛事,新聞台為什麼只報導衝突流血?」同為媒體從業人員及新聞主播,倪銘均認為,「報真」固然是職責所在,「導正」卻更是新聞人的使命!
好心眼看見好因緣
同樣的一件事,用不一樣的「心眼」去看,自然就會看見不同的面貌;倪銘均也在投書中寫出不被媒體記者關注的事實:「有一群志工在凌晨四、五點起床,跟著進香人潮行進路線清理垃圾,這種「另類遶境」已持續十多年。這群志工沒有拿香拜媽祖,而是拿掃把學媽祖;他們沒有祈求自己的富貴,只希望有一個更乾淨的社會」。
他在忙碌的工作之餘,勤寫部落格希望可以在網路上淨化人心,也時常藉由演講的機會,介紹大愛台、把慈濟精神宣傳出去。他最高興的是,有人因為他的演講當志工、開始收看大愛台。
從大學時期接觸慈濟到進入大愛台工作,倪銘均不論是職工角色或志工角色,顯然都能發揮所長,這當然要歸功於他「惜時如金」的生活態度。倪銘均對時間的分配很有一套──他把坐公車的時間拿來休息,在銀行或醫院等待的時候用來看書,光是等候門診的時間,就可以看完一本書了。如果手上做的事不必花太多大腦時,就會順便聽錄音帶;例如,他開車時不是聽音樂,而是聽別人的演講。倪銘均說,他寫文章時可以聽音樂、整理照片時可以聽演講、看電視時順便做運動,強調自己一心可以多用──兩者在不互相影響的狀況下進行!
倪銘均的人生時間表看起來「行程很滿」:該念書的時候念書,該結婚的年紀結婚了,連孩子都生了男女各一。「忙而不亂」是他的終極目標;從他身上看不到新聞從業人員常有的疲態,保持「戰力」的祕訣便是善用時間,「轉換工作就是休息」。他舉例說明:「閉著眼睛聽音樂,聽完音樂拿掉耳機、張開眼睛看向遠方;這個過程中,當眼睛休息時耳朵正在工作,當耳朵休息時眼睛就開始工作了;兩者都有了休息,但其實也都有工作。」
這麼邏輯分明的人,其實是把每一件事都正面思考,每一個正向都有了更好的循環;因為不累積負面情緒,自然就沒有了疲倦感,這就是正向的能量。
聽見不一樣的聲音
因為有個享譽東南亞的老爸──一吋歌王倪賓,倪銘均從小見慣大明星;但不免也常被問道:有一個出名的爸爸,到底是壓力還是助力?倪銘均坦言,當時還是小學生,很多同學對他會「另眼看待」;但總結起來還是優點多,因爸爸形象好、受歌迷歡迎,做兒子總是與有榮焉!因為老爸的關係,他有許多接觸演藝人員的機會,也「很有機會接觸更複雜的環境」,但不碰菸酒、生活規律的爸爸,總是先杜絕一切汙染源,幫他設了一道防線;因此,他的童年其實和一般小孩沒有太大差別。
也許是「開竅太晚」,倪銘均的求學之路走得辛苦,但是慈濟之路卻走得堅定。有一回擔任六、七百人活動的主持,證嚴上人在會後還拍拍他的肩膀說:主持得不錯!這對當時還是大學生的倪銘均來說,實在是莫大的鼓勵!
但是,當一般大學生都在認真念書或玩樂的時候,倪銘均已經成立了屏東科技大學的慈青社;當兵的時候又在金門高職成立慈幼社。這個因緣又是怎麼開始的呢?
早在十七、八年前,從報上得知樂生療養院,痲瘋病友宋金緣和金義楨老菩薩,募心蓮的故事後,倪銘均深受感動,心想:將來自己哪怕只是去做打掃的工作,也希望有機會在慈濟貢獻一己之力。沒想到,當年的一分願力,在日後牽引他進了慈濟。倪銘均說,在三專要考二技時,補習班老師陳乃裕(慈濟教師聯誼會總幹事)常在課堂上講述慈濟的事蹟;他戲稱,當年受感動流下的淚水,遠比做筆記的墨水還多。後來,慈濟在花蓮舉辦大專生活營,倪銘均也參加了;當時有位師父鼓勵他當屏東科大的第一顆種子,他也就隨順因緣在校創立了慈青社,也在此期間養成了日後成為新聞從業人員的特質。
一九九七年倪銘均進入大愛台,雖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好學精神讓他獲得了很多貴人的協助。身兼新聞主播與慈濟委員雙重身分,倪銘均也常應邀去學校或社團演講,主題因邀請單位而有不同;為了顧及老師和學生有不同宗教,他從不特別提及「慈濟」,但言語中一定包含「慈濟精神」。例如,題目是「禮貌」,內容就會提到「克己復禮」;他強調,要用自然的語言去和學子們對話,反應往往會更好,也更能把慈濟的精神發揚光大。
看法不同,作法就會不同
倪銘均說自己是從佛門進入慈濟。對他而言,慈濟不僅是一個做好事的平台,更是生命的依歸。這麼多年來,他在這個環境中,不僅時常可以溫習到第一次的感動,更因為看到更多人投入而讓那分感動繼續保溫甚至再加熱。
納莉颱風期間,當時位在南港的大愛台淹水,倪銘均在深達胸部的大水當中,「游」走將近50分鐘,冒險進入大愛台,因為他說「颱風天、新聞部最忙,不能沒有主播,無論如何都要回新聞部幫忙」,這是他在大愛台工作,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從事新聞工作這麼多年,影響自己最深的又是什麼?倪銘均說:當志工!不論是八八水災後去林邊打掃,或之前去菲律賓義診,甚至更早的於九二一震災後去蓋大愛屋,他認為慈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我們正站在改善世界的圓心。
主播新聞不免會被畫面觸動,倪銘均也會忍住眼淚;他常對同事說:與其在螢光幕前流淚,不如跳進災區流汗。在大愛台播新聞最真實的感受,便是可以跳進新聞現場協助災民。他以為,新聞同業最缺乏的是「感同身受」;救災現場的體能勞累也許可以想像,但現場的高溫和氣味,可不是坐在冷氣房的撰稿人所能體會!即使是在現場採訪的記者,有時也很難體會災民的心情,更別說是做到同理心了!
他常常在播報災難新聞的時候,提醒觀眾「不要只是看著畫面難過,可以付出一分祈禱與祝福」,他認為這也和災民結了一份分緣。只要有慈悲心,看新聞也可以是修行。
大愛台同仁的表現,讓倪銘均頗感安慰。有記者去採訪阿里山車禍時,會主動先安慰受害家屬的情緒,並在取得同意之後才進行採訪;這次八八風災,也常見到記者幫忙搬運物資。倪銘均常和新進同仁分享做為新聞記者的心得,他常舉一個例子問:如果看見有人落水,是要先拍攝或先救人?他認為,新聞專業常教導記者要客觀,但什麼是真正的客觀呢?換個角度來看,如果落水的人是自己,會希望岸上的記者先拍畫面還是先救人呢?倪銘均強調,記者為了新聞素材而「投入現場」,應該把焦點放在「投入」:不僅要尊重受訪者的意願,更要用「同理心」去處理新聞素材,避免惡意消費或誇大事件本身!
倪銘均的部落格短文,有勵志小品,也有時事感想,他謙稱「不寫下來,怕會忘記」;但是,有些短文讀來很像泰戈爾的小詩一般發人深省。例如,他寫道:「在比賽場合,功夫高手只是一個贏家;但在人生場合,EQ高手卻造就兩個贏家。所以,功夫高手是一下子的贏家,EQ高手卻是一輩子的贏家。」這也正是倪銘均看人生的觀點。
***************************************************
關於我的部落格,還有關於留言
http://www.wretch.cc/blog/DaaiTV/9575035
您可以更靠近倪銘均
http://www.wretch.cc/blog/DaaiTV/170502
只要有時間,我很喜歡到學校的週會或是機關演講,分享美善與大愛,我把相關題目整理出來。http://www.wretch.cc/blog/DaaiTV/9573332
***************************************************
大愛新聞主播
與您一起用愛看世界
倪銘均網站: http://www.wretch.cc/blog/DaaiTV
HINET部落格: http://blog.xuite.net/daaitvnews/blog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