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素食救地球(192)(救命飲食)
 
作者:

T.柯林.坎貝爾
湯馬斯.M.坎貝爾二世

出版社:柿子文化

 

《救命飲食》第二集也已經出版,這兩本書很棒,建議可以買來看,我只摘錄一小部分的重點。

有關作者:

被稱為營養學界的愛因斯坦。
他是最早把戴奧辛離析出來的科學研究人員,他自己或與他人一起為計畫所撰寫的文章,超過350篇,他也擔任過美國科學家委員會的主席。
他曾經瞧不起素食者,後來做了研究,知道吃素的好處後,身體力行,吃素後減重20公斤

他說「我們研究的重點,在於決定何者為真,而不是何者方便。」

預防醫學研究中心創辦人暨總栽、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臨床教授Dean Ornish醫師說:「營養學這個科學領域,每個人都是站在T柯林坎貝爾這位巨人的肩膀上。本書堪稱目前營養學著作中最重要的一本,閱讀之後或許能救你一命。」



流行病學大賞

作者的研究,在中國65個縣,對6500名成人進行問卷調查與驗血,還取得尿液樣本,直接測量每個家庭三天來所吃的全部食物,並從全國市場採集食品樣本來分析。
研究中所選的65個縣,都座落於中國的農村與半農村地帶,希望受試者大半輩子都在同個地區生活與飲食。平均有90%到94%的成人受試者,在受試後仍繼續住在自己的故鄉。
調查完成後,獲得生活型態、飲食與疾病變數之間,8000種以上具有統計顯著性的關聯。
這份研究的完整性、品質與獨特性皆無與倫比,因而被《紐約時報》譽為「流行病學大賞」。
 
※※

作者提到非常多吃動物性蛋白質會傷害健康的科學研究,但是中文書提到動物蛋白質卻用「優質」兩個字,不知道是柯林坎貝爾博士的反諷,還是尚未找到更適合的字眼?

以下打破章節,以各個疾病分類,摘錄書中的內容。



疾病與健康
1.    吃最多動物性食物的人,最容易罹患慢性病,而且就算只攝取少部分的動物性食物,也會有負面效果。反之,吃最多植物性食物的人最健康,而且較不易得到慢性病。
2.    在研究過程中,我一再看到蔬食的好處與效果,遠勝醫療上使用的藥物或手術。舉凡心臟病、癌症、糖尿病、中風與高血壓、關節炎、白內障、阿茲海默症及性無能等,各種因為老化與組織退化而漸漸發生、使人們無法安享天年的慢性病,都可以藉由蔬食而獲得很好的預防效果。
3.    攝取少量動物性食品,仍會提高罹患西方疾病的風險。最理想的動物性食品攝取量是零。
4.    攝取動物性蛋白質能讓個子高大的觀念,其實暗藏著其他問題,也就是吃最多動物性蛋白質的人,也最容易罹患心臟病、癌症與糖尿病。
5.    以飲食這麼簡單的方式,就能明顯改變病程,即便疾病已進展到曾發作的階段,只要靠著正確的蔬食,每年就能挽救好幾十萬人的生命。


蛋白質

1.    關於蛋白質的描述,有一部分是科學,一部分是文化,還有很大一部分是神話。
2.    減少蛋白質的攝取量可以明顯降低酵素活動,進而預防危險致癌物與DNA結合。降低蛋白質的攝取,可以大幅減少腫瘤的啟動。


有關黃麴毒素

1.   低蛋白質飲食能夠抑制由黃麴毒素所造成的癌症,不論這種致癌物質使用在動物身上的比例有多高!更重要的是,即便已發展出初期癌症,低蛋白質飲食也同樣能夠阻斷後續的癌細胞發展。換句話說,透過低蛋白質飲食,就能化解高致癌化學物質黃麴毒素所帶來的致癌影響。
2.    植物性蛋白質並不會促成癌腫瘤生長,即便攝取量很高也一樣。
3.    所有施予黃麴毒素,並餵以一般水準20%酪蛋白的老鼠,全因肝癌死亡或奄奄一息,但是以5%低蛋白質飲食餵食的老鼠都活著,而且活潑健康、皮毛光亮。
4.    實驗中途才從低蛋白質飲食改吃高蛋白質飲食的老鼠,腫瘤又會開始成長。
5.    哪些人最容易受到黃麴毒素及其致癌性的影響?答案是:孩童。攝取最多蛋白質的孩童,最容易罹患肝癌,而這些都是有錢人家的小孩。



癌症

1.    美國人死於癌症的機率居全球之冠。
2.    基因只占總癌症風險的2%3%
3.    根據遷徙研究顯示,當居民從低癌症風險地區遷徙到高癌症風險區時,罹癌風險的機率在兩個世代內就會提高,這表示飲食與生活習慣,是關係結直腸癌的重要原因。
4.    動物性食品的營養素會促進腫瘤發生,而植物性食品則可以減少腫瘤發生。
5.    大部分的癌症機構,都不願討論關於飲食的建議,甚至嗤之以鼻,因為這嚴重挑戰了以藥物和手術為本的傳統醫學。
6.    同樣感染病毒的人,吃較多動物性食品者,血膽固醇會比不吃動物性食品者高,也較容易罹患肝癌。最重要的是,動物實驗與人體研究的結果非常吻合。
7.    攝取低蛋白飲食的老鼠不但肝癌好了,血膽固醇也降低了,此外,牠們變得更有活力,而且自發性運動量是攝取高蛋白飲食老鼠的兩倍。
8.    罹患肝癌的孩子,都來自吃得最好的家庭,最有錢的家庭!吃的都是我們認為最健康的飲食,也就是類似美國人以肉品為主的飲食,他們是全國攝取最多蛋白質的人,而且都是動物性蛋白,然而卻是肝癌患者!
9.    攝取最多纖維質的人,結腸癌的風險比攝取量最低者減少43 %,而蔬菜食用量最多者的癌症風險,則比食用量最少者低了52%。
10.   哈佛大學在2001年發表了一項非常有說服力的研究評論:十四項病例對照研究的十二項、九項世代研究中的七項皆可看到:乳製品與攝護腺癌在某種程度上具正相關:這是當前發表的文獻中,攝護腺癌與飲食關係中最一致的指標。


乳癌、雌激素、女性荷爾蒙

1.    動物性蛋白質與脂肪含量低的全植物飲食,可降低雌激素的濃度,但是,大家卻不以調整飲食來解決問題,反而花好幾億元研發並幫這些可能有效也可能無效、也免不了有副作用的藥物打廣告。
2.    光是讓八到十歲的女孩子攝取脂肪、動物性食品含量稍微較低的飲食,七年後,便能降低數種會促成青春期啟動的女性荷爾蒙濃度達2030(黃體激素甚至減少50 %),這表示稍微調整飲食,就能在女性一生中最關鍵的時期,也就是播下最早的乳癌種子時,獲得卓越的成效。這些女孩每天飲食中脂肪含量不超過28%、膽固醇不超過150毫克,是較偏向植物性的飲食,我認為這些女孩子若能完全不碰動物性食品,並更早採用這種飲食,一定能獲得更好的效果,包括青春期延後到來,甚至大幅降低日後罹患乳癌的機率。
3.    植物性飲食可以讓賀爾蒙下降的程度不那麼嚴重,也可以幫助婦女較安然的度過更年期。
4.    乳癌其實是和攝取動物性脂肪有關,而不是植物性脂肪。
5.    中國鄉下的女孩初經年齡大多相當晚。我們調查了130個村莊,每個村莊問25名女性初經來潮的年齡,她們的總平均初經年齡為17歲,而美國卻是平均11歲左右。有許多研究顯示,初經較早將會導致較高的乳癌風險。初經由女孩子的發育速度所促發,發育越快,初經來得越早。經證實,女孩若發育快,成年後身高會較高、體重較重,體脂肪也會較高,這都和高乳癌風險有關。
6.    乳癌高風險女性們,除了看著辦,終生服藥或提早切除乳房外,還有第四種選擇--不吃動物性食品。


牛奶與鈣質

1.    酪蛋白在牛奶蛋白質中占87%的成分,可促進任何階段的癌細胞生長,而來自小麥和大豆等植物蛋白質,就算攝取高單位也不會致癌。
2.    芬蘭人食用大量的牛奶製品,但是日本人的食用量極少,而芬蘭第一型糖尿病是日本的36倍。
3.    太早停止喝母奶而改喝牛奶的孩子,平均得第一型糖尿病的風險提高50-60%
4.    母乳是最好的嬰兒食品,一個媽媽最嚴重的錯誤,就是以牛乳代替母乳。
5.    全球鈣質攝取量最高的歐洲和北美,反倒是直腸癌比例最高的地區。
6.    活性維生素D能為全身帶來許多好處,比如預防癌症、自體免疫疾病與骨質疏鬆等疾病。

7.    動物性蛋白質會抑制活性維生素D的製造,過多鈣質(如牛奶)也會抑制活性維生素D的製造。


骨折、骨質疏鬆

1.    攝取最多牛乳和乳製品的國家,人民不但骨折率最高,骨骼也最差。
2.    耶魯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1992年做出一份關於蛋白質攝取和骨折率的報告,結果發現70%的骨折皆與攝取動物蛋白有關。
3.    研究人員的解釋是,動物蛋白和植物蛋白不一樣,會增加身體的的酸性負荷,導致人體的血液和組織愈呈酸性。由於人體不喜歡酸性環境,於是開始反擊,利用鈣這種強效成分去中和酸性,但是鈣一定要取自身體某處,因此就從骨骼中取鈣,少了鈣質,骨骼漸形脆弱,就變得很容易骨折。
4.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系,在2000年發表一項研究發現:若植物蛋白的攝取量愈高於動物蛋白,則愈不會出現骨折。
5.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骨質疏鬆骨折研究團體」發現,飲食中動物/植物蛋白攝取比例最高的婦女,骨折的機率是動物/植物蛋白攝取比例最低婦女的3.7倍,而且骨質流失的速度也是她們的四倍。
7.    中國鄉下營養研究發現,當地的動植物蛋白比例為一比十,而骨折比例只有美國的五分之一;奈及利亞人攝取的動植物蛋白比例只有德國人的10%,而他們髖部骨折的發生率相對減少99%
8.    傳統上關於動物性食品、乳製品和骨骼礦物質密度的建議,多是那些受到乳品業影響和宣傳下的產物。
9.    以下是我對如何降低骨質疏鬆症風險的相關建議:
(1)保持身體活動,走樓梯、不要搭電梯;多走路、慢跑、騎腳踏車。每隔兩、三天就去游泳或做瑜珈,並放膽去買個槓鈴,有空拿來鍛鍊身體。你也可以選擇一項運動來做,或參加提供健身活動的社交團體。做完運動後,你會覺得比較舒服,骨骼也會更強健。
(2)攝取不同種類的全植物性食品,並避免動物性食品,連乳製品都不要碰;事實上,豆類和菜葉蔬菜等植物性食品都含有大量的鈣質,而且只要你遠離精製的碳水化合物,應該就不會有缺乏鈣質的情形出現了。
(3)食鹽攝取量保持在最低限度,避免高度加工以及包裝食品,因為這些食物都含有大量的鹽,而部分研究顯示,一旦過量攝取食鹽,身體就會出問題。


膽固醇

1.    若血膽固醇濃度從170毫克/公合,降到90毫克/公合,那麼肝癌、直腸癌、結腸痛、男性肺癌、女性肺癌、乳癌、孩童血癌、成人血癌、孩童腦癌、成人腦癌、胃癌與食道癌(喉癌)就會減少。
2.    動物性食品與增加血膽固醇相關,而植物性食品則和減少血膽固醇有關,幾乎沒有例外。植物性食品不僅不含膽固醇,而且會以許多方式降低身體製造的膽固醇。
3.    食用動物性蛋白質,將會增加「不好」的血膽固醇,反之,若是食用植物性蛋白質,則會降低不好的血膽固醇。
4.    就算已有證據顯示動物性蛋白質和血膽固醇的關係,比飽和脂肪或飲食膽固醇更密切,但許多醫師還是不願意承認這個事實。
5.   膽固醇這種動物性食品的組成成分,在植物性食品中找不到,一但人體需要膽固醇,身體就會自行製造,不需從食物中攝取,因此膽固醇並非不可或缺的重要營養成分。
6.    你當然有權力選擇在早餐吃培根或雞蛋,之後再吃降膽固醇的藥品。(《新世紀飲食》作者John Robbins)


心臟病、中風

1.   韓戰結束之時,《美國醫學會期刊》報導了一項非常重要的科學調查。軍隊的醫學研究人員檢驗了300名於韓戰捐軀的男性軍人的心臟,這些軍人平均年齡為二十二歲,先前從未被診斷出有心臟病,然而在解剖他們的心臟時,研究者卻發現他們患病的證據非常驚人,且病例數奇高--研究者所檢驗的心臟,有77.3%都顯示了罹患心臟病的明確證據。他們不是懶洋洋的沙發馬鈴薯,而是處於青春年華的巔峰狀態。
為什麼在六0、七0年代,美國人容易罹患心臟病,但許多其他國家的人相對而言卻安然無恙?答案很簡單:死亡,是食物造成的!只要是飽和脂肪與動物性蛋白質的食用量較少、而全殼類與蔬果的攝取量較高的文化,心臟病比例就會較低,也就是說,這些文化多靠植物性食品維生,而美國人則多倚賴動物性食品。
2.    會不會是基因作祟,導致某個族群比較容易罹患心臟病呢?實情並非如此,從一群遺傳基因相同的人身上,就能看出飲食與疾病的關聯,也差不多和上述情形類似。比方說,居住在夏威夷或加州的日本人,血膽固醇濃度與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比例,都比日本本土高出許多,這顯然是環境造成的,因為這些人大多數擁有一樣的基因。
3.    洛杉磯的萊斯特莫里森(Lester Morrison)醫師做了一項實驗,他讓五十名曾經心臟病發的病患維持一般飲食,而另外五十名也曾心臟病發的病患則採用實驗飲食。(實驗飲食組的脂肪與膽固醇攝取量減少)。這種進步的飲食有什麼成效呢?維持普通美式飲食的50名病人,八年後只有12名還活著(24 %),至於實驗飲食組的病人,則有28名還活著(56 %),人數幾乎是控制組的兩倍半。十二年之後,控制組的病人已全數死亡,但是實驗組卻有19名還活著,存活率達38%。
4.    一群北加州的醫師,讓更多已進入後期的心臟病患採取低脂、低瞻固醇的飲食,結果發現,這些病人存活率為未採取者的四倍。
5.    心臟病不再是上了年紀之後無可避免的結果,即便疾病已進入後期,只要採行低脂、低膽固醇的飲食,仍可大幅延長病人的壽命。
6.    (醫術的發達)只能稍微把心臟病的死期延後,卻完全無法減少心臟病的比例。
7.    根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報告,全美甚至全球最好的心臟病醫療中心,是俄亥俄州的克里夫蘭。這家醫院有一位大有來歷的醫師--小克德威爾艾索斯丁,他擔任過該院的院長,發表百餘篇科學報告,曾獲得1994年到1995年美國最佳醫師提名。他從1985年開始,希望病人的血膽固醇降低到每公合150毫克以下,參與者要避免油脂、肉類、魚、家禽與乳製品。計畫第五年,就建議病人連脫脂牛奶和優格也不碰了。
這項研究計畫有五名病人頭兩年退出研究,剩下18名受試者。這18人原本病況都很嚴重,在研究展開之前的八年,這18個人曾經經歷49次因心血管出問題而引起的痛苦體驗,包括心絞痛、繞道手術、心臟病發、中風,以及氣球擴張術。研究剛開始,病人的平均膽固醇246毫克/公合,研究過程中,降到132毫克/公合,比150毫克/公合的標準還要低得多。在接下來的11年裡,奉行飲食法的18個病人中,僅發生過一次心血管狀況,而那次狀況是發生在一名兩年未採用該飲食法的病人身上。自從不採用該飲食法之後,那名病人又出現了心絞痛,於是決定恢復健康蔬食,之後病人的心絞痛就不見了,也沒有再次發作。
患者的病況不僅停止,甚至出現扭轉。七成病人原本阻塞的動脈後來都暢通了。有11名病人願意接受心血管造影,即幫心臟的某些動脈照X光片,結果這11人原本動脈阻塞的情形,在研究的最初五年平均減少7%,血管直徑增加7%,表示血流量增加至少30%,更重要的是,這表示心絞痛是否會出現,也代表生與死的界線。這是以脂肪最少的飲食搭配降膽固醇藥的研究中,為期最長的一次,而病患動脈狹窄(阻塞)平均減少7%,更超越先前的所有報告。
8.    有一名醫生對艾索斯丁的研究產生了特別的注意,因為他發現,當自己心臟已經出問題時,看起來還健康無恙,但最後卻心臟病發,那時他才44歲。他罹患的是特殊的心臟病,任何傳統藥物都無法保證安全。於是他找上艾索斯丁醫師,決定投身這項飲食計畫(全蔬食)32個月之後,雖然未服用任何降膽固醇藥物,但是他的病勢卻反轉了,而且膽固醇降低到89毫克/公合。
艾索斯丁醫師是否找到特別幸運的一群病患呢?事實上並非如此。心臟病嚴重到這種程度時,並不會自動痊癒。我們再來看看放棄這種飲食計畫、恢復標準醫療方式的那五名病患,到了1995 年,這五人分別因為十次的冠狀動脈狀況而逐一過世了。相較之下,到了2003年,即研究的第17年,所有採取艾索斯丁醫師飲食法的病患,只有一名病逝,其他都己經七、八十歲了。
9.    只要是腦筋清楚的人,都不會再質疑這項發現了吧!病患在遵循全食物蔬食之前,冠狀動脈共出了49次狀況,但是之後卻完全沒有再發生過。艾索斯丁醫師做到了傳統「偉大科學」花了55年、竭盡全力卻無法達成的目標:他打敗心臟病了。
10.    除了艾索斯丁醫師,過去十五年間,心臟病領域還出了另一名權威一狄恩歐寧胥(Dean Ornish)醫師,因為他的努力與協助,終於把飲食帶到醫學思想的最前線。畢業於哈佛醫學院的他,曾寫過許多暢銷書,知名媒體經常報導他,許多保險業者都會提到他的心臟病治療計畫。如果你曾經耳聞飲食與心臟病的關聯,可能多半得歸功於歐寧胥醫師的作品。
歐寧胥醫師最知名的研究,就是「生活型態心臟試驗」,也就是只靠改變生活型態,來治療二十八名心臟病患者,他讓這群病患進行實驗治療計畫,另外二十名病患則採用一般的治療計畫。他很仔細地追蹤兩組病患,並衡量幾項健康指標,包括動脈阻塞、膽固醇濃度與體重。
歐寧胥醫師的治療計畫與講究高科技的現代醫學標準大相逕庭。他讓28名病患在治療的第一周住到飯店,並告訴他們該做些什麼以維持健康。他要求病患食用低脂的植物性飲食至少一年,而其中只有10%的熱量是來自脂肪。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多吃,只要符合「合格」的食物列表即可,而這些食物都是蔬果與穀類。研究者寫道:「不准吃任何動物性食品,除了蛋白,以及每天一杯的零脂肪牛奶或優格。」
除了飲食之外,實驗組還實行各種壓力管理法,包括每天至少進行一小時的冥想、呼吸練習與放鬆。病患每周也得運動三個小時,運動程度依照疾病的嚴重性而定。為了幫助病人改變生活型態,實驗組成員每周要聚會兩次(四小時),為彼此打氣。歐寧胥醫師與研究小組不使用任何藥物、手術或科技來治療這群病患。
參加實驗的病患都相當遵守研究者的規定,也都獲得健康改善與活力提高的報酬。

一年之後,他們胸痛的頻率、持續期間與嚴重程度皆大幅降低。不僅如此,愈是遵守生活型態建議的病人,心臟痊癒的程度也愈好:一年來最遵守新生活型態的病人,動脈阻塞程度減少了4 %。這看起來沒什麼大不了,但是請別忘記,心臟病可是累積了一輩子的,因此一年能減少4%以上,堪稱極佳的成果。總體而言,實驗組裡有82%的病人,在經過一年之後,都出現心臟病康復的情形。
控制組的病患就沒那麼好過,雖然他們也接受一般照護。從頻率、持續期間與嚴重程度來看,他們的胸痛都更為嚴重:在實驗組的胸痛頻率減少91%時,控制組卻提高165 %,膽固醇濃度也明顯偏高,而血管阻塞程度也更明顯。最不注重飲食與生活型態變化的病患,一年後阻塞體積增加8%。
11.    要逆轉心臟病病情,最明顯的效果就是控制脂肪只占總熱量攝取的10%。許多研究已經清楚指出,那些遵循政府飲食節制建議的病患,心臟病還是繼續發展,這些無辜的受害者都是注重健康的人,他們聽從建議,把血膽固醇總值維持在180190毫克/公合,最後卻落得心臟病發,甚至英年早逝。


糖尿病

1.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成員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實例。他們這群人因為宗教的關係,所以很少碰魚、肉、蛋、咖啡、酒精與香煙。該教會的信徒泰半是素食者,但其中又有九成是吃奶蛋素,他們從動物性食品所攝取的熱量仍然很可觀。即使是葷食的教徒,也絕對非那些最愛吃肉的族群,他們一周約吃三份牛肉,而魚類和家禽還吃不到一份。我知道許多人兩天所食用的肉(包括魚和家禽),就比這些教徒一周還多。那些「放棄」吃肉的教徒,也同時「拋開」了糖尿病之苦,其罹患糖尿病的比例僅有葷食教徒的一半,肥胖的比例亦如此。
2.    居住在美國的日本人,飲食習慣較偏美式,而非日式,這種飲食的後果,就是糖尿病的比例提高3倍。
3.    高纖的全食物蔬食能避免糖尿病,而高脂高蛋白的動物性飲食,則會促成糖尿病。
4.    詹姆斯安德生醫師(James Anderson)是當今飲食與糖尿病研究的權威,曾經僅靠著飲食,便收集到很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他曾在醫院進行過一項研究,是檢驗高纖、高碳水化合物、低脂的飲食,對25名第一型糖尿病與25名第二型糖尿病病患的影響。這50名病患皆未體重過重,而且全都倚賴注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濃度。研究中的實驗飲食以植物性飲食為主,肉類約為少許冷肉片。他先讓病人聽從美國糖尿病協會建議,採取傳統美式飲食,一周後再轉換到實驗為期三周的「素食」飲食。之後,安德生醫師測量病人的血糖值、膽固醇濃度、體重與醫療需求,結果令人印象深刻。第一型糖尿病病患無法製造胰島素,想必改變飲食,也無法解決他們的困境。但事實上,三周後,他們對胰島素藥物治療的需求竟降低了40 % ,而血糖值也大幅改善,就連膽固醇濃度也減少了30%!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吃了高纖低脂的飲食後,結果更亮眼。25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當中,有24名不必再接受胰島素藥物治療。


結石

動物蛋白不只與腎結石的形成有關,還會導致結石復發,根據羅勃森發表過的研究顯示,有腎結石復發毛病的病患,只要改變飲食習慣,不吃動物蛋白食物,就能不藥而癒。這是因為一但人們攝取夠多動物蛋白食物,尿液中的鈣質和草酸鹽往往在數小時內,就會急遽增加。(腎結石復發的病患,只要將飲食習慣改變,不要吃動物蛋白食物,就能不藥而癒)


眼疾

1.   由五家眼科醫學中心共同做的研究發現,攝取較多胡蘿蔔素者,得到黃斑病變的頻率較低。胡蘿蔔素是在有色蔬果中找得到的一組抗氧化劑,若評等胡蘿蔔素的攝取量,則攝取最多胡蘿蔔素的人比攝取最少的人,得黃斑病變的機率少43%。
2.    反觀一些維他命補充品,像是維他命ACE,只具有極少,或是根本沒有功效。

3.    攝取動物性食品而增加的過量自由基,是造成黃斑病變和白內障這兩種眼疾的元兇。


阿茲海默症

1.   動物性食品缺乏抗氧化劑,無法提供腦部屏障,而且容易活化自由基發展,造成細胞損害,而植物性食品則富含抗氧化劑,可以保護腦部免於受到損害。
2.    在較未開發的國家中,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比例較低。攝取高脂肪、低五榖雜糧的國家,罹病機率較高。

3.    攝取最多脂肪和飽和脂肪的人,最容易得到血管型失智症。


運動與體力

1.    許多運動員發現,採行低脂的蔬食能為他們帶來更優越的表現,包括鐵人大衛史考特(Dave scott)、田徑明星卡爾劉易士(Carl Lewis)與愛德恩摩西(Edwin Moses)、網球名將馬蒂納娜拉提諾娃(Martina Navratilova)、摔角好手克利斯坎貝爾(Chris Campbell),以及68歲的馬拉松長青樹如絲海德莉(Ruth Heidrich)等世界級的運動好手。
2.    克利斯坎貝爾,他曾兩次獲得美國全國大學體育學會甲組的摔角冠軍、高級摔角三次全國冠軍、兩次奧運獎牌,也是康乃爾大學法學院的畢業生。他在37歲時,以90公斤的體重成為美國奧運摔角項目上年紀最大的得獎者。坎貝爾是個素食者,也是屬於不易罹患心臟病的人。
3.    5%酪蛋白的動物,自發滾輪子的次數,比餵以20%酪蛋白的高出一倍。


肥胖與減重

1.    1999年裡,光是與肥胖相關的醫療支出就有700億美元,三年後,「美國肥胖學會」把2002年的這些花費列舉出來,總額竟高達1000億美元。更糟的是,美國人還白白花費34百億,想要預防肥胖。他們花大錢參加特殊的瘦身飲食計畫,吞下能抑制食慾或調整新陳代謝的藥丸,這基本上已經成為全民運動。
2.    我們絕對可以控制肥胖的起因,答案就在我們的筷子夾起什麼。
3.    在動物實驗也看到相同現象,對於餵以低蛋白質飲食的實驗動物,平常攝取的熱量雖稍多些,但體重卻增加得很少,牠們還會把額外的熱量以體熱的方式處理、較願意運動,並比一般飲食的動物更不容易罹患癌症。(補充:書上有提到,吃素者就算吃進的熱量較高,卻不容易胖,這也是胖子大多是肉食者的原因。可是吃進植物性蛋白質,卻不會有這種現象)
4.   
想瘦身,就得採行全食物蔬食,再加上適量的運動。

5.    素食者比葷食者要來得清瘦苗條,研究證明,全球各地的素食者都比葷食者要輕2-13公斤


食物與營養

1.    最好的藥物就是食物。對抗癌症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我們每天所吃的食物。
2.    我們接觸到有毒的化學物質,90-95%是因為吃了動物性產品。
3.    病毒是槍,而扣下板機的則是不好的營養。
4.    熱狗不只含亞硝酸鹽等添加物,其材料還可能是磨碎的口、鼻、脾、舌頭、咽喉與其他的可食用臟器。大力提倡消費者運動的拉夫奈德(Ralph Nader)曾說熱狗是「美國最致命的飛彈」。
5.    膳食纖維只存在於植物性飲食中。不同於西方科學家長久以來的觀點,提高纖維質攝取量不會破壞人體鐵質的吸收,反而會吃下更多鐵。
6.    蔬果的顏色來自各式各樣被稱為抗氧化劑的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只能在植物裡面找到,至於動物性食品的抗氧化劑含量,則全來自於其所吃進的植物,並少量儲存於組織內。
7.    我們愈把單獨一種化學物質當完整食物來研究,就愈會陷入無知的陷阱中。
8.    有四種營養成分是動物性食品有,但大部分植物性食品中找不到的,那就是膽固醇、維他命ADB12,但其中有三種是不重要的營養成分;除了膽固醇外,人體可從β胡蘿蔔素中直接製造維他命A,而我們的皮膚只要照射15分鐘陽光,就可直接製造維他命D,而這兩種維他命的攝取量一旦過高,就會有毒。因此,我們最好是仰賴這些維他命原,也就是β胡蘿蔔素和陽光,好讓我們的身體直接控制維他命AD的攝取時機和數量。
9.    根據估計,我們體內的維他命B12可以保存三年。
10.    改吃植物性食品後,你的口味會變,你對於動物性食品的味覺會降低,也會開始發現許多食物中的新滋味。就長期而言,吃植物性食品比吃動物性食品省錢。
11.    一邊攝取標準的西式飲食,一邊服用營養補充品來維持健康,只是在浪費金錢,而且還會有潛在危險。
12.    就算改吃未添加化學物質的有機牛肉,也不會比較安全,因為肉類真正的危險是:它們會造成營養物質失衡。
13.   必須試著改變,給自己一個月的試驗期。


醫療黑暗面、利益關係

1.    在美國,醫師決定如何進行治療的考量要點,通常是基於金錢,而不是健康。
2.    「公共營養資訊委員會」的十八名委員會成員中,只有我一個人跟食品公司和藥廠等商業公司沒有瓜葛。
3.    當首次有科學證據顯示抽菸有害健康,一大票健康專家開始熱烈為抽菸辯護。比方說,《美國醫學會期刊》仍刊登香菸產品廣告,而其他期刊也堅守悍衛使用菸草的立場。在許多情況下,這些科學家是因為這些警告是在可能理解的範圍內,但也有許多科學家的動機帶有個人偏見和貪婪目的,尤其是在證據對菸草不利時。(現在大家都知道抽菸不好,十年二十年後,大家大概也會了解動物性食品不好。可是很多人現在還是為了口欲等因素繼續吃動物性食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愛主播倪銘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