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心好願轉好命(74)(三談安慰劑效應)

 

常佑康醫師演講提到安慰劑效應。

 

1.     已知會出現安慰劑效應的症狀或疾病:疼痛、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憂鬱症、焦慮症、藥物濫用、深部腦刺激、心臟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運動員的表現。

2.     根據臨床試驗的統計,80%的抗鬱劑效果可以歸因於安慰劑效應。

3.     安慰劑效應是精巧運作的身心互動反應,具有生理基礎,不僅是病人心理作用而已。

4.     以疼痛為例,如果在給病人痛覺刺激之前,給予腦內啡(天然的類嗎啡物質)的阻斷劑,則完全不會出現安慰劑效應。

5.     現行的醫療行為,存在著不可忽略的安慰劑效應。

6.     2002年發表一篇論文,針對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病人,分成三組。

(1).關節鏡清創手術,拿掉發炎的軟骨

(2).關節鏡沖洗手術,只是沖一沖,沒有動到軟骨

(3).安慰劑手術,送到開刀房麻醉也有傷口,讓病人以為他有動手術

手術後比較病人疼痛症狀,以及運動功能的改善,結果這三組病人幾乎沒有差別。

7.     這位骨科醫師(Bruce Moseley)說:骨科醫師的技術對這些退化性關節炎的病患沒有幫助,關節鏡手術的全部療效都是安慰劑效應。

 

8.     一位接受假手術的病人(Tim Perez)說:在這個世上,任何事都有可能,只要你下定決心。我知道一個人的信念可以創造奇蹟。

9.     1952年,Albert Mason在不知道診斷的狀況下,以催眠成功治療一位患有先天魚鱗癬的15歲男孩,男孩說從來沒有人可以治好我的手,請問您是如何辦到的?所有人都說這是基因的病,這是治不好的,為什麼你會治得好。

後來他又幫男孩催眠治療另外一隻手,卻沒有效。

催眠師再也無法在其他人身上重現當初的治療效果。

因為催眠師認為,他不可能做到就真的做不到。

10.   反安慰劑效應:例如醫師告訴病人「你的生命只剩下六個月」。

11.   1974年,曾有一位Sam Londe被診斷為食道癌,接受治療後數周死亡,沒有人感到意外。但是遺體解剖顯示他體內的癌細胞很少,絕對不足以置他於死。

他帶著癌細胞死去,卻不是死於癌症。

所有人(包括他自己和醫師)都以為他得了必死的癌症。

醫師是否不經意地剝奪了他的希望?

 

 

●好心好願轉好命(26)(再談安慰劑效應) http://abc8207.pixnet.net/blog/post/13173154

 

●好心好願轉好命(14)(安慰劑效應) http://www.wretch.cc/blog/DaaiTV/11646101

 

●聽君一席話(陳彥玲-打造21世紀樂活的主人翁)http://www.wretch.cc/blog/DaaiTV/95786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愛主播倪銘均 的頭像
    大愛主播倪銘均

    大愛主播倪銘均的部落格

    大愛主播倪銘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