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添常識、增智慧(研究所現況、媒體環境、大數據的應用)
上上週四(2016.12.01),到世新和指導教授彭懷恩,以及口試委員陳品皓老師碰面,送上論文也和老師聊聊。
上週三(2016.12.07)傍晚,論文口試委員周慶祥老師,則是和我約在關渡捷運站旁的星巴克。
周老師出過多本書,包括《新聞採訪與寫作》、《深度報導》、《新聞採訪寫作理論與實務》、《網路新聞理論與實踐》、《新聞查證:理論與研究》等等。
他以前當記者的時候,每兩年就換一個部會,增廣見聞,他也考了多張和財經有關的證照。
我們聊了一個多小時。
周老師在文化大學新聞系任教,他說文化大學的陸生將近一千人,是台灣陸生最多的學校。
另外文化大學也推出4+1課程,就是鼓勵大學生,大三升大四就考研究所,大肆就可以提前上研究所的課,這樣的話,大學畢業後一年就可以碩士畢業。
這還是我第一次聽說有這樣的制度,滿特別的。
老師說,十年前的學生對工作比較有想法,現在的學生大多認為「有工作就好」。
另外,到世新才知道,現在有些科系,招收的研究生越來越少。
世新的新聞所,這屆只有六個人,陸生占四個,台灣學生只有兩位,我聽了嚇一跳。
而我讀的新聞所在職專班,我是倒數第二屆,現在已經不招生了。
至於政大,現在也改成傳播學院聯合招生研究生,聽說整個傳播學院,也不過一百多位學生報考。
今天剛好遇到一位同事,今年讀政大的研究所,她說現在沒有新聞所,只有傳播所,一百多人報考,錄取24人。
不過,有些科系相對來說比較熱門的,招生狀況還是很好。
我們也聊到目前台灣媒體的環境。
他說以聯合報系來說,《聯合報》、《聯合晚報》和《經濟日報》,以前每家報紙的路線都有文字和攝影記者兩人,現在可能變成只有一位,又要寫作又要拍照,做的是以前六個人做的事情。
我就說,認識在壹週刊工作的朋友,以前只要寫稿,現在還要拍照、錄影、剪輯,非常忙碌。
另外,報社以前可能在桃園、新竹和苗栗都有記者,現在可能三個縣市只有一位記者。
以前在美東和美西都有特派,現在可能是和當地媒體合作,或者是直接買新聞,一切都是為了節省成本。
我們也聊到「大數據」。
老師說,現在很多銀行的客服,當你打電話去的時候,螢幕就會跳出你的資料,然後電腦分析你的資料後,顯示可以向你推薦的保險或基金等等。
有些醫院和藥局,則會向台北市政府要馬路種的是那些樹木。
因為有些人可能對某種樹木過敏,醫院和藥局就可以多準備這類過敏相關的藥物,或是防範的東西。
台積電也用類似的方法,提前更換即將壞掉的零件。
以前可能都要等零件壞掉才更換,但是零件壞掉前就可能造成「良率」下降,現在他們會提前預測,零件大概什麼時候會壞掉,提前更換,提高「良率」,這可以大幅度減少損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