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酸民、假新聞等五篇文章
這幾天有五篇投書值得思考,分別是《自由時報》的「網路酸民與企業發展」、《蘋果日報》社論「棒球環境更要檢討」、「網路不可人民公審」、《聯合報》的「網路,不該是仇恨製造機」,以及《聯合報》的「當政治、媒體與假新聞碰撞」,我摘錄部份內容。
看完這幾篇投書很有感觸,酸民越來越多、假新聞越來越多,社會的希望只會越來越少。
甚至有人說假新聞可能危及國家安全。
現在不只酸民,很多名嘴更是仇恨製造機。
很多「一日球迷」,平常不支持棒球卻只要贏球,社會上不也很多這樣的人嗎?
認為別人的付出天經地義,做得好是應該,被批判是活該。
這只會讓大家失去為這個社會付出的動力。
●《自由廣場》網路酸民與企業發展
我們的教育以及社會的氛圍,養出一堆網路酸民。一家有問題的企業,在網路或傳統媒體的報導下,都變得黑心而無良,所以必須一定要讓他們倒閉,才可以讓人民的權利或正義得以伸張。
每當看到這樣的報導或網民回覆,我都不禁想起小時候讀到的文化大革命景象。群情激奮的民眾,一起打倒所謂的黑五類、漢奸及賣國賊。事實真相究竟如何,在民眾心中似乎不重要了。民意的高漲,讓民眾失去了理智,讓是非真理不存在,甚至讓無辜的人民喪失了生命與自由。
這樣的場景,在網路世界天天上演。孩子們在網路世界中呼朋引伴,先法官一步定他人之罪。大人們,把這樣在網路世界霸凌他人的行為,說成是自由民主。自由民主十分可貴,但自由民主是在不侵犯他人權益之下,沒有任何偏見的情況下,公正客觀地評論是非對錯;在尊重他人、尊重專業的情況下,平衡去看待、議論事情。
企業的經營,需要長時間的耕耘與努力。台灣以中小型或是微型企業為主,由於資本較小,為了求企業永續,就必須先考慮如何生存,而非企業的未來發展,這是一般員工所不瞭解的老闆之苦。
酸民的心態,是不會讓社會進步的。若我們的社會及媒體一直強化酸民心態,那麼有些企業老闆就只好將企業結束,帶著錢往外去投資,如此一來,我們的人民就必須進入全民創業、全民當老闆的時代,那時候,酸民們可能才會體會到當老闆的苦楚。只不過,到那個時候,一切都已經太晚了!
(作者周郁萍為銀色種子有限公司執行長)
●蘋論:棒球環境更要檢討
台灣隊在經典賽預賽3連敗,部分球迷將矛頭指向棒協,還號召上街抗議。但若政府高層不重視、棒球大環境不改、沒有培養運動文化,這種「輸球→檢討→什麼都沒變」的模式只會年年上演,球迷的憤怒也只會變成空包彈。
台灣如果真把棒球當作「國球」,怎麼會到現在還只有4支職棒球隊?我們的基層棒球隊數目怎麼會差日韓那麼多?平常根本不關心棒球的「一日球迷」又何其多?難怪有些長期球迷會嘲諷,台灣的國球其實是「贏球」,一切只要贏球就好,根本不管我們的整體環境比其他棒球強權差多少。
如果台灣各級棒球隊數目、資深球員還是那麼少,又怎麼可能跟各國從小經過完整養成、激烈競爭的好手一較長短。如果台灣運動文化還是停留在「贏球文化」,棒球又怎麼可能真正成為日常生活中一部分。
打贏了什麼都好,卻從來沒有真正提升球員待遇及地位;打輸了什麼都要檢討,卻從來沒有真正改革及健全大環境。
●《聯合報》網路,不該是仇恨製造機
最近陳姓女模被殺事件,關係人梁女一開始被疑涉案,臉書湧進三萬多則謾罵評論,等到因有不在場證明當庭獲釋時,先前留言者因怕被告,紛紛刪除留言,一下子少了一萬多則。同一時間,有台大張姓教授因為論文爭議事件,被大量網友謾罵,日前對其中四位網友提出告訴,希望能夠遏止網路罷凌。前幾天大S為世界展望會「終止兒童暴力」活動發聲,結果也被網路謾罵,批評她的相貌。甚至於中華隊在經典賽戰績不佳,教練和球員也在網路被羞辱。
這些持續在發生的事件讓我想起之前聽到的一場TED演講,講者是柯林頓總統任內緋聞案的實習生女主角,莫妮卡陸文斯基。
陸文斯基可以說是當代被網路罷凌的始祖,她的人生一夕之間完全變天。
一九九八年當她和柯林頓總統的緋聞被公開後,透過網路和媒體一夕之間成為全球知名人士。當時雖然還沒有社群媒體,但是她所受到的羞辱,以及所有不認識她的人用在她身上的各種不堪入目的形容詞和笑話,讓她感慨雖然在廿二歲時作了一件錯事,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這些人都忘記她也曾經只是一個有靈魂的一般人,她的人生還存在著許多其他不同的面向。老實說,我很難想像一位年輕女孩背負著這樣的包袱,在過去近廿年的時間是如何度過的。
她沉痛地說,「殘忍地對待他人並不是新鮮事,但是用網路和科技強化放大的羞辱,是沒有節制且永久存在的。」而每一個點閱率背後都有人因而賺到錢或是出了名,因此她希望每個人每一天在網路上的瀏覽和發言,能夠有更多的自覺,要不要去助長這個羞辱文化的成長,要不要成為共犯結構的一員。她的演說也引發了許多人的反省,包括著名的女權主義作家艾麗卡瓊恩就公開跟陸文斯基道歉。這種勇於自省認錯的表現,反而更令人尊重。
佛里曼說他曾經被問過最棒的問題,就是上帝是否存在於網路?這個問題從負面來解讀,意思是網路裡充斥著仇恨,到底是誰在掌管?從正面來看,每一個網路使用者都可以努力用良善的行為,去佐證上帝的存在。
網路只是一個工具,本身沒有善惡,端看用的人的心態和使用的目的。為了我們自己和下一代,謹慎選擇您要點閱鼓勵的對象,以及留言的內容和態度,讓網路成為促進真善美的工具,而非仇恨的製造機。
(作者盛治仁為雲品國際董事長)
●《聯合報》當政治、媒體與假新聞碰撞
打擊假新聞,真的沒這麼簡單。
這個月臉書在美國啟動「假新聞」查核機制,標示「有爭議」(disputed)的新聞,交由第三方查核事實。初步看來臉書行動積極,但能否遏止假新聞,還得打問號。
舉例來說,有人上網問:「美國前總統哈定是3K黨」?臉書給的答案是「錯誤」,但實際上這項傳聞無法證實。也有人故意問:「歐巴馬策畫過政變嗎?」答案竟是「正在等待」(still waiting)。當然不是眾人期待的正確答案。
為何如此?因為「查證為真」包括許多複雜思考和判斷。「真實」的魔鬼藏在細節裡,想只靠電腦演算式從網路得到「正確」答案,為時還早。
川普上台後「假新聞」成為流行語。記者必須不斷同步查證白宮是否說實話,才能告訴讀者真相。
華郵分析川普使用「假新聞」一詞有三種策略。首先,他攻擊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是「假新聞」,有效地把支持者隔離在自由派媒體之外;普優研究中心就發現,川普支持者使用媒體名單中,根本排除「不可信」的紐約時報。其次,「抹黑媒體」能讓川普先觀風向;例如他攻擊某個議題是「假新聞」,如果支持者沒反應,他可以不甩媒體追問。第三,有助卸責。如果媒體批評川普,他會先指媒體亂講,再為自己辯護。
但媒體天職就在求真,遇到假新聞更要嚴謹把關。二○○四年CBS電視台拿到一份「文件」,提到小布希當國民兵時享特殊待遇,由於事前查證不足,這則「假新聞」導致主播丹拉瑟和製作人全部下台。
然而十三年後的今天,媒體正和網路假新聞及政府雙面作戰,腹背受敵。
最近在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座談中,白宮記者深感「採訪最大的挑戰就是謊言」。
假新聞不但削弱真實,甚至為國家社會帶來不可測的風險。
(作者蘇蘅為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蘋果日報》網路不可人民公審
網友在陳姓女模命案第一時間紛紛以強烈的語言咒罵兇嫌程宇和死者的閨蜜梁思惠,認定程、梁二人聯手殺死陳。不料羈押3天後案情大逆轉,梁女媽媽提出梁女不在場證明(媽媽證明犯案時梁女在家睡覺,附近監視器也沒拍到梁女出門的影像),被法官暫時接受而釋放梁女回家。
謾罵女模急刪留言
這下子網友糗大了,短短兩小時內原先留言的3.2萬則咒罵貼文,霎時有2.4萬則緊急刪除。咒罵的惡語包括:「直接動用死刑」、「爛人」、「垃圾」、「賤人」、「蛇蠍女」、「去死」、「下地獄」、「不得好死」等。
台灣的網友很可愛,正義感強烈,善良、看不得欺負他人的事。但是西諺說:「通往地獄的路都是善意鋪成的。」以後看到不平的事,先別衝動,因為事實恐怕不是所想像的那樣。還沒弄清事實就妄下斷語,會嚴重傷害受害人的名譽和身心健康。此外,如果當事人控告網友誹謗,網友可能被判刑坐牢以及金錢賠償。逞一時之快,傷人害己,不是法治國家公民應有的素質。
本案的誤導,媒體責無旁貸。媒體在報導時「心證已成」,在證據不完整時,就自以為是地憑想像編造,由於順理成章、很容易影響到別人,那些發出咒罵梁姓小模的鄉民們,就是被媒體誤導的。
陷阱就在「國人皆曰可殺」則殺之。現代國家在如此嚴格的司法體制下,還是冤獄不斷,那由完全外行的網友來評判怎可能符合司法正義?
網路霸凌法治倒退
台灣的網路霸凌很猖獗,每4個青少年,就有1個曾受過網路霸凌。女模命案是網路霸凌梁女的人民公審,是法治的倒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