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銘均書摘(傳播媒體與兒童心智發展)

這是信誼基金會在民國77年出版的一本書,距離現在已經21年,作者是美國人。分享部分內容。

1. 兒童在電腦的奇幻世界掌握太多的控制權,可能使他們對紊亂且無法控制的真實世界,失去耐心。
2. 將一群六歲兒童看電視的時間縮短,結果發現,這些小孩變得較不易衝動而較能思考,他們在非口語方面的智力測驗分數也提高了。
3. 讓小朋友看一部專門為兒童設計,長度只有三十秒的木偶影片之後,甚至連三、五歲的幼童,也能使用相同的木偶,將影片中的內容正確無誤的重演一次。
4. 兒童了解影片的能力,要到十歲之後才能發展完全。
5. 八成的兒童能夠正確的重演影片的內容,但幾乎一半的兒童,不了解影片中的「蒙太奇」手法。
6. 史蒂芬史匹柏表示,拍電影就像下棋一樣,如果不領先五步,就死定了。
7. 電視即使沒有商業廣告,也會導致兒童特別重視外表,尤其是服飾方面。
8. 研究員做了一個假廣告,不用真正的玩具,而以抽象的形狀來代替,但卻運用前面所提到一些廣告手法與特色,然後播放給兒童看。結果所有年齡的兒童依看到或聽到原屬女孩玩具廣告的特色,然後播放給兒童看,結果所有年齡的兒童一看到或聽到,原屬女孩玩具廣告的特色,就馬上指出這個廣告是為女生設計的,反之亦然。這種傾向隨著年齡的成長而增強,這個例子說明了,不斷重複的格式,灌輸給兒童一些刻板的印象,即使對於新事物,他們也抱持著相同的態度與看法。廠商利用既定的格式,去吸引女孩看某種類型的廣告,男孩則看另一種類型的廣告,即使沒有明白說出他們所要傳達的腳色訊息,也一樣能達到目的。
9. 電視雖然會加強刻板印象,但如果經過精心的策劃,也可以打破刻板印象。
10. 課堂討論可以擴大電視節目的教育效果。
11. 瑞典製做許多有關聽覺障礙以及專門給聽學障礙兒童看的電視節目,結果看了這些節目以後,聽力正常的小孩對有聽力障礙的兒童,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對他們的了解也加深了許多,此外,聽力正常的兒童還發覺以手語和耳聾的兒童交談,是一種非常令人興奮的事情。同時,聽力障礙兒童的自尊心也提高了。因為他們從別的小孩身上,獲得更多的關注,而且發覺許多人和他們的處境相同。
12.選擇13部認為可能影響小孩社會態度的長片來做研究,包括反映戰爭態度的「西線無戰事」,以及牽涉種族態度的「一個國家的誕生」,在看電影之前與之後,試驗他們的態度。結果有一半的學生改變他們的態度,其中有幾個人改變的幅度非常大。例如在觀賞「一個國家的誕生」之前,八成的學生對黑人的態度得分是八點或是高於八點(十一點是最高分,代表對黑人採取完全正面、肯定的態度),但是在看完影片以後,得分八點或八點以上的學生,卻降為45%,而且即使過了五個月,這些學生對黑人的態度還是比看電影之前負面。另一項重要的發現是,這些影片的效果是會累積的。如果連續看了兩、三部主題相同,立場有一致的影片,觀眾態度的轉變會比只看一部影片時大。
13.認定與認同是不一樣的,當兒童認同一個角色的時候,表示他已在電視中失去了自我,而變成劇中人。
14.兒童常喜歡模仿電視中的有名角色,在「青春年華」節目上演期間,當劇中人物方毅拿到借書證的時候,第二天,全美國申請借書證的兒童竟然增加了五倍。如果在娛樂性節目中穿插像這樣的細節,就可以在毫不影響節目本質的情況下,對兒童的行為造成相當正面的影響。
15.許多研究發現,兒童在電視上看到反社會行為(例如暴力),對他日後的行為會造成負面的影響,但如果看到正面的行為,例如幫助別人或互助合作,則日後會變得比較合群、對社會採取比較正面的態度。
16.有時候,電視、知識與行為之間可以藉著感覺來連結起來。例如,以電視減輕兒童對手術的恐懼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曾經有一項實驗,以數名將要接受各種手術的兒童為對象,他們的年齡約在4至12歲間。首先將他們分成兩組,其中一組給他們看有關一個小孩住院接受手術的錄影帶,另外一組則看毫不相干的錄影帶,結果看手術錄影帶的兒童,不管是在手術前或手術後都比例外一組勇敢,而手術後的問題也比較少。
17.有關手術的影片,要發揮安撫的作用,必須要能傳達對手術的感覺,而不只是提供有關手術的資訊。瑞士有一項以青少年為對象的研究,證明電視可以刺激觀眾產生難以忘懷的感情。實驗中,這些青少年對電視中角色的感情反應持續了三週而未減,但對節目內容的認知在三週後已經蕩然無存。
18.研究人員發覺,在電視上播放暴力,使得兒童對於侵虐行為變得較能容忍,對暴力本身所產生的情緒反應也比較不強烈。一個七歲兒童在接受新聞周刊訪問時就說:「暴力看多了就變得沒什麼大不了,如果我看到一個人真的被殺了,那也不算什麼,我想我已經變成鐵石心腸了」
19.英國在1950年代末期,家裡有電視的青少年比沒有電視的青少年更擔心長大成人,他們似乎由於每天接觸電視中的成人世界,因此越來越害怕去開創屬於自己的成人世界。
20.家裏有電視的兒童比較有物質上的野心。例如看電視的少年就比較關心他們未來將「擁有」什麼,而不看電視的少年,則比較關心他們將來要「做」什麼。兒童接觸電視的時間越長,對物質的期望也就越高。
21.美國的父母雖然會擔心廣告教壞了他們的小孩,但由於廣告商的技巧很高明,有時候不露痕跡,做父母的往往就會被蒙蔽過去。兒童的確會學習廣告,他們往往記住廣告中的口號、用語和商標名稱,並且經常想運用他們的影響力去左右父母買這些商品。七歲以下的兒童對廣告花招尤其無法抗拒,或許是因為他們分不清節目與廣告,也不知道廣告的目的是要賣東西,他們以為廣告與電視節目提供的資訊無異,因此就輕易接受了它。
22.有特別的課程針對小二到小四,讓他們看廣告的時候,要注意它所提供的訊息,並鼓勵兒童就廣告表達個人的意見,並且提出問題。結果學生在上課之後一個星期,都覺得廣告上的產品不再那麼令人喜歡了。他們對廣告有較多的了解,也發覺廣告並不那麼可信。
23.在幼童的眼中,電視上所演的,除了卡通以外,全是真的。一位媽媽就說起她三歲兒子的趣事。有一天,她的兒子在電視上看到媽媽正在接受訪問。「結果他爸爸告訴我,兒子站在電視機前叫我的名字,問我問題,甚至還試著拿著東西向我獻寶。當他發現電視中的我對他不理不睬的時候,變得非常生氣,最後悻悻然離開房間」。許多研究顯示,這些把電視與現實混在一起的情況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
24.對性別角色有刻板印象的兒童會自然排赤衣些非刻板景象而不予吸收。他的觀念會使他做一些選擇性的記憶。
25.電視的影響力,不只來自它帶給兒童什麼,也來自兒童本身的個別差異。
26.討論(電視節目)不僅可以提高立即的學習效果,也可以提高記憶力。
27.對於兒童不熟悉的事物,電視尤其能夠影響他們的態度與知識,兒童如果在看電視前,就能獲得第一手知識,就比較能夠分辨真實世界與電視世界的不同。因此做父母的能夠在一些他們認為比較重要的領域,先提供第一手知識給兒童,就可以幫助他們對抗電視的影響力。要對抗電視上對種族的刻板描述,做父母的就要多讓兒童實際去接觸不同的種族團體。
28.一種溝通媒介(在這裡是寫的文字),會影響一個人使用另一種媒介(在此是指說的語言)的溝通風格。
29.加拿大一項實驗也顯示,兒童的創造力在電視發明後逐漸下降。
30.並不是所有的電視都不利於想像力,有一個節目「羅吉斯先生」,他的步調出奇的緩慢,讓兒童有反應的時間,同時它創造了一個遙遠的想像世界。
31.限制六歲兒童看電視以後,結果他們在動腦的時候,反應不再那麼衝動,而比較能夠深思熟慮。
32.住在沒有電視的城鎮的成人,在解決問題時,比住在有電視的城鎮的人能夠堅持到底。

***************************************************

關於我的部落格,還有關於留言
http://www.wretch.cc/blog/DaaiTV/9575035

您可以更靠近倪銘均
http://www.wretch.cc/blog/DaaiTV/170502

只要有時間,我很喜歡到學校的週會或是機關演講,分享美善與大愛,我把相關題目整理出來。http://www.wretch.cc/blog/DaaiTV/9573332

***************************************************
大愛新聞主播 倪銘均
台灣時間周一至周五
07:00與您一起用愛看世界

倪銘均網站: http://www.wretch.cc/blog/DaaiTV
HINET部落格: http://blog.xuite.net/daaitvnews/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愛主播倪銘均 的頭像
    大愛主播倪銘均

    大愛主播倪銘均的部落格

    大愛主播倪銘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