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均書摘(南極冰棚下的顛倒世界)

 

170期《科學人》雜誌,有一篇報導「南極冰棚下的顛倒世界」,作者是福克斯(Douglas Fox)。

 

20151月,祖克(Robert Zook)10幾位科學家在南極冰原與羅斯冰棚交界的接地區(grounding zone)進行冰河探勘,

這篇文章提到在這個極惡劣環境下(冰原740公尺還要深10公尺的水域),竟然有魚類還有像蝦子的端足類,這「讓科學家重新思考與定義何謂不適生存的極端環境。」、「這項發現,顛覆了人們對地球上某些絕境以及太空中其他行星和衛星等過去認為不適合生存之處的印象,有些科學家認為這些地方也可能孕育生命。」

 

除了惡劣環境有生命的這個發現以外,還有一點讓我印象深刻,就是內文中提到有極地生物學家對科學家的發現質疑和揶揄,結果可能是這些大老錯了。

很多科學家以為自己甚麼都懂,否定很多看不到的東西,殊不知,連牛頓和愛因斯坦有些想法,都被後來的科學家推翻,但有些科學家就認為自己甚麼都懂,驕傲自大,而不懂得謙虛,實在可惜。

以下是部分內容的摘錄:

 

在這麼奇特的地方發現如此平凡無奇的生物,告訴我們一個深奧的真理:地球上最遙遠的、最難企及的環境,可能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麼極端。

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的行星科學家施密特(Britney Schmidt)觀察到:「我們總以為我們對地球已經暸若指掌。」但是20151月的這項發現,「告訴我們人類是多麼無知。對我來說,這才是這項發現帶來的啟示。」

 

事實上,複雜的生物可能生存在任何被斥為不適居住的地方。我們經常以液態水來判斷某處是否適居,無論是在地球或其他行星及衛星,但施密特有不同看法:「我認為應該看有沒有地質學的能量來源。」例如有板塊運動或冰河滑移的地方,能把長期埋藏的碳源向上帶回到可以再度被攝食的地方,「這些循環能夠養活生命。」

 

最近的其他發現也支持這個論點。科學家在墨西哥灣海床上甲烷冰湧出的區域,發現了蠕蟲聚落;甲烷冰是在海底高壓下所形成的一種奇特固體形式的天然氣。儘管居住在如此特異的地方,這些蠕蟲也是吃細菌,細菌則攝食甲烷冰。科學家在地表下3000公尺深處,從基岩裂縫冒出的水中,發現了各式各樣蠕蟲以基岩礦物的微生物為食。某些生活在地底深處的微生物甚至攝食放射性元素(例如鈾)衰變後產生的氫,就某方面來說,也算是一種核能動力生物。

 

在南極洲東部,自20151月的探勘點再往內陸推進1500公里處,也有一座冰下湖,位於冰層下3700公尺,稱為東方湖,這座湖早在1500萬年前就與空氣和陽光隔絕。1990年代,俄羅斯科學家向下鑽探,在不干擾湖泊的前提下,沿著湖水上緣採集冰;美國州立布林格陵大學生物學家羅傑斯(Scott Rogers)分析封存在冰裡的DNA,並在2013年的報告指出湖裡可能有水生動物,但這篇報告飽受大老級極地生物學家的質疑和揶揄。圖拉奇克認為,「應該以開放的態度」看待羅傑斯的分析,東方湖儘管深埋地底,仍可能因上方冰層裡的古代氣泡消融、釋出並注入湖中,而含有大量氧氣。

 

類似的過程也可能在木衛二出現,科學家認為,這顆冰雪覆蓋的星體,冰層下10-20公里處可能藏有海洋。施密特和其他科學家也有證據顯示木衛二內部有強勁的洋流,起因於繞行著木星而產生的潮汐作用與摩擦熱。如果這些溫暖的洋流加熱並消融冰層底部,便可能支撐起一個生態系統,類似科學家在威廉斯冰下湖或接地區所發現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愛主播倪銘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