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央大推估台灣暖化效應 海水升十米 淹掉七個北市
李宗祐/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7.04.09

舉世關切的全球暖化目前尚無冷卻機制,一旦情況持續惡化,「明天過後」的台灣氣候會是什麼情境?中央大學地球科學院與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利用電腦數值模擬推估,周圍海域水位若上升一公尺,台灣將有○.四%陸地面積被海水淹沒;海平面上升十公尺,八.八%陸地面積被淹沒,相當於七個台北市大小。
國內學者專家對台灣年平均氣溫未來持續上升的可能性較高,達成初步共識,但全球暖化可能造成的本土衝擊,目前仍無法描繪出清楚輪廓。
中央大學依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第四次氣候變遷摘要報告,利用電腦數值模擬全球暖化對台灣可能的影響。
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許晃雄指出,該校全球變遷研究中心從國際間廿幾套數值模擬篩選出三套較適合台灣的系統,進行未來氣候變遷預測。推估出來的結果卻頗不一致,僅溫度發展趨勢具一致性,三套系統都預測台灣年平均氣溫會持續上升,上升幅度卻又各說各話。
他表示,依我國現有能力,要把空間尺度縮小到台灣,預測本土未來氣候變遷,確實力有未逮。但根據過去五十年東亞陸地上的氣壓在夏季與冬季呈現上升與下降的趨勢,顯示東亞季風系統正逐漸減弱,推測台灣未來趨勢偏向較容易發生乾旱。
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指出,IPCC發布第四次氣候變遷摘要報告後,國科會在三月邀集國內學者專家討論,IPCC發布的報告沒有點到台灣,因為台灣陸地面積實在太小外,地理環境沒有那麼危險也是主因。
吳德榮強調,IPCC的報告很多地方都是在許多假設條件下的結論,充滿各種不確定性,有些甚至不是很正確,在國際間正反看法都有。例如,IPCC預估,廿一世紀全球平均氣溫將上升一.一度到六.四度,範圍很大,到底是幾度,各國科學家有不同看法。



 
廿世紀 台灣暖化超速 快全球兩倍
李宗祐/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7.04.09
聯合國日前對暖化效應對全球可能造成的衝擊發出警訊,國內學者研究分析,台灣在廿世紀的百年氣候暖化速率約為全球平均值的二倍,導致日夜溫差變小、全年日照時數縮短,降雨強度增強等異象,未來可能面臨的衝擊比多數國家更嚴峻。
開發太過度造成熱島效應
全球平均氣溫在廿世紀上升○.六度,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許晃雄指出,台灣平均氣溫從一九○一年到二○○○年上升達一.一度,暖化速率是全球的二倍;暖化現象不僅在都會區發生,玉山和東吉島等也明顯暖化。
他表示,暖化速率遠超過全球不只是台灣的問題,亞洲地區(除中國西南部以外)上升幅度幾乎是全球最高。國內氣象學者多認為,這與都市開發過度密集造成熱島效應,對全球暖化產生加乘作用有關。
增溫趨勢夏季比冬季明顯
許晃雄分析,台灣增溫趨勢夏季比冬季明顯,台北、台中、台南和花蓮等六個主要氣象站,廿世紀夏季平均氣溫百年上升一.三七度,比冬季高○.五度,春、秋季上升幅度也與夏季相當,與高緯度地區冬季增溫幅度大於夏季的現象相反。
此外,台灣地區夜間增溫比白天明顯,導致日夜溫差縮小;一九八○年代後期發生高溫的機率增加,低溫發生機率下降;熱浪強度變強,都會區比鄉村明顯;一九七○年代以後,寒流次數明顯減少,這些都是廿世紀台灣氣候暖化出現的異象。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分析過去四十年台灣平均降雨量、降雨時數及降雨強度發現,年雨量並無顯著變化,但降雨時數明顯減少,尤其是小雨(每小時累積雨量低於五毫米)次數大幅減少,導致平均降雨強度增加二○%。
南部雨季變短乾季卻拉長
許晃雄也發現,除了台中和新竹等少數地區,各地全年下雨天數都減少,降雨日廿世紀初減少卅一天、到廿世紀末已減少九十八天,連續不下雨天數逐漸變長,尤其南部雨季越來越短,乾季逐漸變長。
劉紹臣分析,台灣年平均日照時數自一九七五年至今,從二千小時減少到一千七百小時、約減少一五%,研判與台灣及東亞地區消耗石化能源快速增加,雲量因懸浮微粒排放遽升而明顯增加,影響日照有關。
但懸浮微粒對氣候變化應具冷卻效應,台灣卻明顯增溫,劉紹臣推測,熱島效應過度明顯是可能的原因。
日月潭濃霧天數減少一半
劉紹臣指出,近四十年來,台灣夜間空氣相對濕度也有下降趨勢,全年相對濕度超過九○%的發生時數,從五百小時降到二百小時,尤其都會區高濕度發生機率更明顯減少,近年來各主要城市幾乎已看不到起霧。非都會區也很明顯,日月潭過去四十年出現濃霧的天數減少一半,從二百天以上減少到一百天。
劉紹臣表示,濕度及霧的減少對植物衝擊相當嚴重,尤其是乾旱季節(如南台灣冬、春季),但國內目前對此沒有任何評估。



 
2020年 台北35度高溫增為40天
王超群、朱立群/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7.04.09
全球暖化對台灣氣候的衝擊主要表現在氣溫和降雨,學者以台北市為例,預估二○二○年最高溫攝氏卅五度的天數,可能由目前一年廿五天增加到四十天,夏季常鬧水荒的中南部將更惡化。
學者警告,若耗水量高的台塑大煉鋼廠和國光石化園區仍設在中南部,勢必壓縮民生和農業用水。
台大全球氣候變遷中心主任柳中明表示,台北市夏天最高溫攝氏卅五度左右,一年約有廿五天,如果全球暖化持續,到二○二○年,會增加到一年約四十天是卅五度高溫。如果大家拚命開冷氣,只會更快升溫;南部的高溫日子也只增不減。
柳中明表示,高溫的日子增加,不但生態可能受影響,一般路面鋪瀝青混凝土到時都可能被曬軟,付出的社會成本難以估計。
雨水部分,降雨時間和水量也會減少。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研究台灣百年來水資源的變遷與使用限制,發表在《當代》期刊上。研究指出,一九四○至二○○五年,台灣年降雨量出現「北增南減」;北部地區平均增加幅度達到四百公釐,但中南部地區減少近三百公釐,東部地區也逐年減少,高低差一百公釐。
柳中明認為,暖化後,台灣氣候受太平洋高壓系統影響,下層氣流強,夏季氣溫偏高。但因全球暖化,高壓中心位置向中國大陸東南海域移動,包括台灣、南海、菲律賓等地都受影響,未來台灣東部降雨可能更充沛,午後雷陣雨帶來的雨水比現在多,但台灣西岸會相對的更乾燥。
柳中明說,未來台灣可能會更倚賴颱風帶來的雨水,只是在全球氣候變遷下,颱風路徑會不會改變?誰也說不準。屆時台灣南部缺水能不能有颱風雨及時紓解,科學家也沒把握。
柳中明認為,依科學家現在估算,缺水衝擊最大的是中南部,水利署雖有初步想法,希望設法維持到民國一一○年用水量維持平穩,不再增加,以求水資源不再更短絀。但目前規畫中的台塑大煉鋼廠、國光石化等傳統產業如果還是設在南部,屆時可能進一步壓縮農業和民生用水,以支應龐大的工業用水。政府規畫產業時,應謹慎思考水資源問題。


 
從高山到平地 寶島生態也反常 中國時報 2007.04.09
朱立群/台北報導
近年全球氣候異常變遷,台灣生態也遭殃!今年高山出現櫻花提早開放、下雪天數銳減等反常現象;土地涵養的水源也異常枯竭,不論高山或平地都出現乾涸以及植物枯萎現象。
台灣是否已提前面臨氣候變遷造成的生態危機?農委會林試所所長金恆鑣表示,「必須長期觀察」。
但已有國際研究指出,全球各地陸續出現「極端氣候」現象,極熱、極冷、異常大風、下大雨的氣候「突變」,都會影響生態。
宜蘭太平山標高近二千公尺,遍山植滿山櫻花。
農委會羅東林管處處長林鴻忠指出,往年山櫻都在二月中的春節盛開,但今年花期整整提早一個月,一月中就開花,到二月中已全數凋謝。
林鴻忠表示,太平山近一、二年來氣候異常,不但山櫻「不按牌理」開花,連雪季都不正常。過去太平山每年平均下雪三次、每次二天,今年竟只下雪一次,上、下午各只短暫飄雪一小時。往年冬天高山山路結滿冰霜的冬景,今年已不復見。
林鴻忠表示,太平山今年降雨正常,但不知為何,高山水源竟出現異常不足現象,有幾條送水坑道已乾涸。
不止高山生態異常,海平面地區也出現異狀。農委會台東林管處處長簡益章表示,台東市旁有個名為「黑森林」的防風林,今年農曆年開始,出現樹木枯死情形,以木麻黃最嚴重。他說,木麻黃並非單獨種植,而是混種在其他林木裡,突然間集體死亡,他們至今仍不知原因。
台灣也出現極端氣候的徵象。金恆鑣表示,國際研究指出,近年侵襲台灣的颱風有增強趨勢;這一現象與大西洋上的「颶風」(hurricane)、印度洋上的「旋風」(cyclone)類似,雖然發生頻率沒有改變,但威力逐年增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愛主播倪銘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