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素食救地球(303)(哺乳媽咪,素食最好)

我多次提到,吃肉者的體內農藥,比素食者多。
之前有一個數據顯示,吃肉者的體內農藥,是全素食者的15倍。
主要因為牛、豬、羊等都在食物鏈頂端,包括農藥等有毒物質會不斷累積,這稱為「生物放大作用」,也叫「生物富集作用」。
至於海洋裡面有太多毒素和重金屬,吃魚也累積了很多的農藥、重金屬和毒素。

2003年《藥物食品檢驗局調查研究年報》有一篇報導「台灣地區魚貝類有機氯劑殘留量調查」提到:「台灣地區魚貝類中有機氯劑的殘留以DDT和其衍生物為主,縣市相較以屏東縣的檢出率較高」。
DDT學名「雙對氯苯基三氯乙烷」,台灣1973年早已禁用,到現在竟然還有殘留,非常可怕。

為什麼吃肉者體內農藥,比素食者高?
除了剛剛提到「生物放大作用」以外,也因為農藥容易積存在脂肪當中。
蔬菜當然有農藥,但不容易積存,而且可以洗掉,但是肉類中的農藥要怎麼洗掉呢?
如果真的不希望吃到青菜的農藥,可以選有機的,但是要買到沒有農藥、沒有抗生素、沒有生長激素、沒有病菌和重金屬的肉類,卻非常非常困難。

所以,素食者體內當然有農藥,但肉食者更多,而且除了農藥,肉類還有重金屬和許許多多的毒素。

很多產婦坐月子就是要大補特補,吃魚、吃肉、吃雞、卻可能補進了更多毒素。
之前還有報導「殘留抗生素,孕婦吃肉胎兒抗藥」。
抗藥性是一個可能比農藥更嚴重的問題,可是肉食當前,誰會想這麼多呢?。

今天(2017.11.20)找到一篇碩士論文「台灣地區魚貝類有機氯劑殘留量調查」,這是屏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碩士陳建行所寫。
我之前就是讀屏科大的環工系(現在改名了)。

論文摘錄放在下面。如果只要簡單幾句話講結論就是:

(1)常吃魚與海鮮者,體內有更高的DDTs(殺蟲劑)。
(2)體內有機氯農藥,隨著食用魚類次數而增加,隨著食用蔬菜、豆類次數而下降。

※※※※※※
台灣地區母乳中有機氯農藥的殘留量與飲食習慣的相關性 
指導教授:趙浩然 博士
研究生:陳建行 
屏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

有機氯農藥(OCPs)是人造合成的化學物質,它起因於化學製造工業與農產業的需要,但卻成為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化學物質。

本研究是以收集於西元 2000 年 12 月到 2001 年 11 月,台灣中部地區母乳內 p,p’-DDT 和 p,p’-DDE 的殘餘量做為推論的基準。由 80 位年齡介於 18 歲到 40 歲健康媽媽所收取到的母乳裡,利用氣相層析質譜儀分析其中所含 DDTs 家族成員分佈的情況。此外,也以飲食問卷來獲取每位受試者飲食的習慣與特徵。最後藉由統計分析方法,來分析母乳中 DDTs 的含量與飲食習慣之間的關聯性。

藉由 J-T test 可在海鮮類中發現,食用魚類及海鮮類較高頻率的飲食習慣族群,比低頻率食用族群,體內 DDTs 殘留值有顯著偏高趨勢。另外兩類 DDTs 殘留值(包含:陸地肉類、蛋類;奶類、蔬菜類、水果類)的 J-T test 中,則沒有發現顯著的差異。

結論中,我們發現孕齡婦女在懷孕時期,若是擁有較高的海鮮食品攝取量,有可能會提高媽媽體內的 DDTs 值。

台灣自 1975 年禁止使用有機氯農藥後,國人對 OCPs 的接觸途徑及影響,幾乎指向與健康較有關係的是「慢性毒」效應,「急性毒」效應個案案例較不多見,長時間的微量接觸,幾乎是來自於環境中的殘留和食物的殘留

【WRI,1996】指出兩大因素影響劇毒性效應,在持久性、長時間、低濃度的暴露下(一)污染物因其理化性質,導致在環境中有不同型態殘留和蓄積的現象。(二)生物本身的特性和環境的理化因素也是影響體內積累的要項,譬如種類、大小、性別、性週期、生活季節、食性和脂肪含量等對殘毒積累有明顯影響「例如:瓣鰓類魚種對有機氯農藥有很強的富集能力、水體中微量的有機氯農藥 DDT,經由食物鏈關聯性浮游生物、食草性魚類、食肉魚類、食魚鳥類,致使生物濃縮現象將體內的濃度增加到一百萬倍(由 3 ppt 增加到 25 ppm)」。

母乳中有機氯農藥殘留量與飲食中的關係 
人體一但在體內積累到一定濃度便會引起健康上的危害,從 DDE/DDT 的高比測值顯示,台灣地區人軆 DDT 內在劑量是屬於較早期的暴露,並無新的暴露史,雖然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都已設有專門機構﹐定期舉行國際會議,制訂和修改農藥種類、毒性殘留標準和安全使用標準,但是飲食習慣卻是最直接影響人體內暴露史、累積值的因素。 
由於人體對OCPs是經由環境和食物長時間的微量接觸,因此於分析檢體的接觸史中,考量整個時間因素實驗觀察,年齡便成了量化時的一個重要指標,【Wong et al., 2002】研究顯示母親乳中p,p’-DDE (R = 0.40, p = 
0.015), a-CHL (R = 0.48, p = 0.003)及 heptachlor epoxide (R =0.42, p = 
0.012)濃度和母親的年齡是有明顯相關,而從飲食習慣中【Chao et al., 
2006】體內OCPs濃度的測值,在經校正母親的年齡後,亦可發現,母親每星期食用一次以上的魚類產品, heptachlor epoxide及 γ-HCH是有顯著相關,體內濃度明顯高於那些每星期食用低於一次魚類產品的母親,而每天食用一次以上的疏菜類產品,體內α-CHL濃度明顯低於那些每天食用少於一次疏菜產品的母親,每月食用五次以上的豆類產品,體內p,p’-DDE 濃度明顯低於那些每月食用少於五次豆類產品的母親,是有顯著相關。然而體內有機氯農藥濃度的測值,在經校正母親的年齡後發現,隨著食用魚類產品次數的增加而昇高,隨著食用疏菜類、豆類產品次數的增加而有下降的趨勢,此一現象映證了前述生物本身的特性和生物濃縮效應會將濃度反應在食物鍊末端的高級消費族群,而不是的因隨著增加食用疏菜類、豆類產品次數的而降低體內有機氯農藥濃度的測值,而是隨著增加食用疏菜類、豆類產品次數,減少魚類產品的攝食。

由於母乳中的脂質會因有機氯殺蟲劑的脂融特性,透過脂質累積於母奶裡,持續性的累積效應,對於人體會產生免疫機制上不同階段及程度的影響,進而產生疾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愛主播倪銘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