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心好願轉好命(91)(知足常樂、助人最樂)

 

看了一本書《心理學家教你59秒變A咖》(59Seconds:think a little,change a lot)

作者是心理學家李察.韋斯曼(Richard Wiseman)

 

很多內容很棒,我把知足常樂、還有助人最樂的部分摘錄出來。

助人最樂,快樂的人相信也是好命的人。

書裡也提到幫人祈禱對自己有利;祝福別人自己也得到祝福,生命會有更多的幸福。

 

 

  1. 一九七零年代,西北大學的菲力普‧布里克曼(Philip Brickman)與同仁作了一個實驗。找一群曾經種過彩券大獎的人,其中好幾人更是百萬彩金的得主,他也從電話簿隨機抽樣相同的人數當作對照組。他請每個人評估自己的快樂程度,中彩券大獎的人並沒有比對照組的人快樂或不快樂。請他們預期未來有多快樂時,實驗組與對照組也沒什麼顯著的差異。事實上,他們唯一的差別是:比起中大獎的人,對照組的人更能從日常簡單事物中獲得樂趣。
  2. 貧國人民雖然沒有富國人民快樂,但是一國的GNP超過一個普通的水準後,財富與快樂之間的關係就消失了。
  3. 有些研究檢視薪資與快樂之間的可能關係。發現大家一旦有能力支應生活的必需品後,收入增加並不會讓人快樂許多。
  4. 我們很快就習慣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買新車或更大的房子可以短暫地提升愉快的感覺,但我們很快就會習慣,回復到購買前的快樂水平。就如心理學家大衛‧麥爾斯(David Myers)說:「因為我們有能力為越來越多的名利調適自我,昨日的奢華可能很快就變成今日的必需品與明日的紀念物。」每個人都會習慣自己擁有的一切,就好像剛出爐的麵包香味一樣,腦中完全忘了自己擁有這麼美好的資產。就像俗話說的,失去後才知道曾經擁有。
  5. 奧勒岡大學的神經經濟學家威廉‧哈波(William Harbaugh)與同仁在虛擬銀行帳戶裡給參試者一百美元,並請他們躺在大腦掃描器下。參試者先看到一些錢透過強制課稅的方式,捐贈給需要幫助的人,然後研究人員再問參試者要不要把餘額也一併捐給慈善機構,還是要留著自己用。掃描結果顯示,參試者發現他們有些錢必須轉給需要幫助的人時,大腦深處有兩個古老進化區,「尾核」與「阿肯柏氏核」,會產生反應。當他們自願捐錢時,那兩區會變得特別活躍,這表示幫助他人與快樂之間有直接的腦部關聯。
  6. 可以藉由幫助別人來幫助自己,助人對大腦有直接的影響,會讓你覺得更快樂。
  7. 就算沒有足夠的錢捐助他人,但很多善行其實是舉手之勞。
  8. 加州大學的快樂研究者柳波莫斯基與同仁,叫一群參試者每周做五種不花錢的善事,連續做六周。這些善事都很簡單,例如寫張卡片、捐血、幫助朋友等等。有些參試者試著天天做一件善事,有些參試者是同一天做五件。每天做善事的人,快樂感小幅增加。每周在一天內做完五件善事的人,快樂感更飆升40%
  9. 心理學家藍阮‧查柏林(Lan Nguyen Chaplin)與黛柏拉‧羅德‧約翰(Deborah Roedder John)做的研究顯示:重視物質的心態是源自於童年初期,主要是自尊心低落造成的。自尊心低落的孩子比同伴更重視物質。
  10. 夏威夷大學的心理學家史蒂芬‧沃策爾(Stephen Worchel)的研究,從快空的罐子裡取出的餅乾,要比從裝滿的罐子裡取出同樣的餅乾好吃許多。
  11. 我們想要珍惜一個物件的程度,有部分是視取得的容易程度而定。
  12. 密西根大學尼爾‧克勞斯(Neal Krause)做的研究顯示,為他人禱告可能對自己有利。克勞斯訪問一千多人,了解他們的禱告性質、財務與健康狀況。結果發現,為他人禱告可以幫禱告者減輕財務與身心壓力,讓他們更健康。有趣的是,為了物質享受而禱告(例如想要新車或豪宅)則沒有這種保護效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愛主播倪銘均 的頭像
    大愛主播倪銘均

    大愛主播倪銘均的部落格

    大愛主播倪銘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