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台灣 恩友寶島
這是我在自由時報「慈濟台灣」一文投稿後的後續回應。
文章中,我的名字被打成倪銘君,我直接更正過來了。
慈濟台灣 恩友寶島
◎ 陳岳男
筆者是科學工作者,同時也是慈濟的會員,在基督教台中恩友中心王天桓先生對「慈濟台灣」的回文中提到,「據說」慈濟擁有數千億資產,並以倪銘均主播所公布此次對風災捐助的數字來說明慈濟「拿出的錢」與它本身的資產相比,似乎做的並不多。所以筆者特別到了慈濟基金會的網站去看了二○○七年所公布的慈善成果:長期濟助(生活貧困之庭): 每月例行發放九九五一戶、一○七八八一人次;冬令發放─廿四場次、九二六二戶;醫療補助: 一一二一人次;喪葬慰問:一一八二件次;居家關懷:二三四九戶…。舉出這些數字,只是想以一個更全面的角度來看慈濟所做的事情,否則我們很容易以一次風災的數據就形成了錯誤的印象。
誠如王先生所言,救濟的事情,並不能用金錢的多寡來衡量。以佛教的觀點來看,事情能否成就端看因緣和合,慈濟會有今天的規模,也是許許多多慈濟人犧牲奉獻所展現的「果」。科學工作者所受的訓練,往往是要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地方,筆者長期在大學校園,慈濟在舉不出「確切數據」的地方,的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比如說在大專院校裡青年志工的帶動,讓大學生從舉辦營隊、社區服務、自我成長課程…等,這些事情都需要長期的耕耘與投入,而且不容易量化。筆者就曾目睹,因為慈濟人長期的陪伴與關懷,原本「迷惘」的大學生,走回正常軌道的例子。
筆者每個月固定捐款給兒福聯盟與慈濟,有一次在大愛電視台上看到一位慈濟環保志工,每個月靠拾荒才掙得兩千元,但她卻願意捐出所得的一半。筆者當時感動莫名,也非常慚愧,因為就如同王先生所舉的聖經的例子,活生生的發生在現在這個時空。對於王先生與教會所做的事情,筆者也是非常的敬佩與感謝,我想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多的關懷與寬容,也期待社會大眾對數據可能造成的迷思有多一點的理解。 (作者為成功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
- Sep 23 Tue 2008 14:48
慈濟台灣 恩友寶島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