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素食救地球(233)(血色海灣)

《血色海灣》(The Cove)這部紀錄片,得到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

影片提到:「一九六零年代捕殺鯨魚,當時每年有三萬三千頭鯨魚被捕殺,最後減少到三百三十頭,是原來的百分之一。」

這幾天有一個消息,日本沉寂一年之後,不顧國際反對還有聯合國的禁令,宣布以科學調查研究的名義繼續捕鯨,預計要捕殺的數量就是三百三十頭。

捕殺鯨魚雖然比幾十年前減少,但是日本獵殺的海豚數量還是很驚人。

有關這部影片的介紹,我把維基百科的介紹放在最下面:

YouTube就有這部影片,不過是簡體字版。


《獵捕海豚的濫觴》

1.     美國《飛寶》節目,開創數十億元的產業(海豚表演秀)。

2.     因為這個節目,很多人渴望親海豚、接觸海豚,導致大量海豚被抓。節目中有五隻海豚,輪流飾演「飛寶」這個角色。這些海豚都是李察歐貝瑞親手抓的。


《海豚有靈性》

3.     《飛寶》節目當中一隻海豚凱西,會看自己上電視,牠還能分辨出他自己和另外一隻海豚蘇西。那時我(李察歐貝瑞)就知道,牠們(海豚)有自我意識。

4.     海豚表演的時候跳耀,微笑著好像沒問題,但海豚的微笑是最大的謊言,讓我們以為牠們很快樂。

5.     無論你去哪個魚屋(海豚休息的地方),都會發現很多瓶的「美樂事」和「泰胃美」(胃藥),因為海豚得了胃潰瘍,牠們壓力過大。

6.     海豚是聽覺動物,聽覺是牠們的主要感官。人類最先進的聲納,和海豚相比 都是小巫見大巫。

7.     海豚光聽聲音,就能獲得大量訊息,但是海豚在海洋館表演,四周卻圍繞著大聲尖叫的觀眾。

8.     歷史上不乏類似海豚救人的故事。

9.     (一位衝浪人士分享)衝浪時遇到虎鯊衝過來,距離不到兩公尺,海豚衝出來從側面攻擊鯊魚並把鯊魚趕到遠處,救了我們一命。

10.   海豚可能比人類還聰明,牠們和人類一樣擁有自我意志。當牠們的小孩被殘殺,牠們是知道的,牠們可以預測接下來發生什麼事情。


《殘忍捕殺》

11.   太地町的漁民,用聲音形成聲牆,驅趕海豚到海灣後圍起來。

12.   海豚圍捕從九月持續到次年三月。估計,每年有兩萬三千條海豚與鼠海豚,在日本被宰殺。

13.   在太地町小鎮,可以一邊看海豚表演,一邊吃海豚肉(或是鯨魚肉)。

14.   死海豚只值600美金,表演用的活海豚能賣15萬美金。

15.   (太地町)這裡的人禁止外人拍照,甚至會激怒你打他們,因為拍到打人的畫面,就可以逮捕你。

16.   壹岐市也屠殺海豚,一天可能上千條。

17.   所有人類認識的鯨類,只要靠近日本就會慘遭殺害。

18.   海洋魚類減少,罪魁禍首是人類。科學雜誌2006年的報告,如果以現在的速度捕魚,水產資源將在40年內耗竭。

19.   日本代表說,我國每年(註:殺鯨豚)致死時間都在縮短,目前大半的生物都是當場死亡的,我們為這些數據和進步感到自豪。


《吃魚是吃毒》

20.   海豚肉含有高濃度的汞。汞是地球上,非輻射性物質當中毒性最強的。自從工業革命以來,由於化石燃料的焚燒,環境中的汞含量每年上升1%到3%,汞在自然環境中,開始積聚在最小的細胞中,每到食物鏈的上一級,濃度升高大約十倍,直到食物鏈頂端,毒性會高得令人咋舌。

21.   所有我們愛吃的魚肉,都是汞的主要來源。

22.   人和海豚,在食物鏈是同一級別。

23.   以瓶鼻海豚為例,這些生物就是游動的毒庫,日本海產中的建議汞含量0.4ppm,海豚肉有2000 ppm(註:5000倍),毒性很強。

24.   海豚肉通常不太暢銷,而且如果標明是海豚肉,價格會被壓得更低。一些昂貴的鯨肉,實際上都是海豚肉。顧客或許以為買到南半球的健康鯨魚肉,實際上卻是來自太地町海岸的瓶鼻海豚。政府心知肚明卻掩蓋起來。

25.   高濃度汞對孕婦的危害最嚴重,因為胚胎對高濃度汞極為敏感。

26.   沒有人認真調查過汞中毒人數,中毒症狀為記憶力衰退,聽力以及視力下降,它不會馬上致人於死地,而是慢慢取人性命。

27.   太地町海豚肉送給學校,孩子吃的這些免費午餐肉,含有高濃度的汞。


《操弄媒體》

28.   如果日本人都不知道這些事情(濫捕海豚),怎麼能算傳統文化?多數日本人不知道這件事情(屠殺、吃海豚肉),是因為媒體掩蓋了事實。有組織、有預謀的掩蓋、是全面的媒體管制。

29.   在水俁市,人們第一次發現汞中毒,稱為水俁病,該病1956年爆發,日本最先進的工廠智素公司,暗中向海洋傾倒廢料長達12年的時間,日本政府和智素公司合謀,掩蓋這兩者之間的關聯。水俁事件當時,日本政府說沒有毒害這裡的人民。


《龐大利益》

30.   有人因為反對殺鯨豚而被謀殺。

31.   日本有不少團體,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綠色和平、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他們每年的盈餘都以百萬計,但是面對這全球最大規模的屠殺,他們都到哪去了?

32.   有一個組織,它的唯一宗旨就是保護各種野生鯨類動物,那就是IWC國際捕鯨委員會,但不知為何,小型鯨類比如海豚、鼠海豚卻不在保護之列。海豚也是鯨類。

33.   小型鯨不受重視,是因為暗中操作的捕鯨國可以從中得利。

34.   IWC(國際捕鯨委員會)於1986年明令禁止商業捕鯨,一年後日本海豚捕殺量增至3倍,並且開始大型鯨類的致死性研究。他們整天提南極一千條鯨魚,卻絕口不提這裡(日本)被屠殺的兩萬三千條海豚。

35.   日本控制全球漁業市場,日本攏絡小國,要什麼有什麼,只希望投票支持他們。

36.   日本在多明尼加建的2200萬的漁業大樓,被當地商人當作進口肉雞的倉庫,這些加勒比海島國,變成日本的紅燈區。

37.   日本帝國的思想作祟,他們(日本人)受夠了西方國家的指揮與控制。「我偏要捕鯨,看你怎麼樣」


《其他》

38.   七成人類,主要蛋白質主要來自於魚類。

39.   古希臘時代,傷害海豚可以判處死刑。

40.   我(李察歐貝瑞)那時候如果知道的和現在一樣多,我會籌錢把牠們(海豚)從水族館買出來。但是當時我每年買一輛保時捷,我很無知,而且無知了很多年。


《影片後續》

播放捕殺海豚的影片給日本水產業捕鯨課副課長看,課長無言以對。

影片提到,這位課長2008年被解雇,他的毛髮採集樣本顯示為汞中毒陽性反應。

影片也提到,「私人領域」不再出沒於太地町海灣。

還有,太地町的學童營養午餐,停止供應海豚肉。


***************************************

《以下是維基百科的內容》

拍攝於2009年的紀錄片,由路易•賽侯尤斯執導。

本片從一個海洋生態保護者的角度,記述日本和歌山縣東牟婁郡太地町當地的漁民於每年太地海豚驅獵捕殺海豚的經過。

本片呼籲停止大規模獵殺海豚,改變日本漁民的習慣,並告訴公眾海豚肉中的高水銀含量帶來的危險。

該片聲稱太地町每年捕殺數為約23000隻,這個數量約是過去日本每年捕殺南極地區鯨魚總數的多倍,並差不多等於全日本捕殺海豚的總量。

本片強調日本的捕鯨業殘忍和不必要。

隨季節遷徙的海豚每年游經過太地町,漁民先將他們驅趕到當地一處隱密的海灣,用大漁網困住,最後從小船上拿長矛和利刃將他們捕殺。

根據日本農林水産省最新公布的資料,2007年中,太地町捕殺的鯨豚數量是1569隻,全日本捕殺的鯨豚共是13080隻,其中只有1239隻鯨豚是以驅獵方式,也就是將海豚驅趕到環繞地形圍困的方式所捕捉。

本片導演,前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路易•賽侯尤斯,在2007年為了拍攝本片,使用了水下麥克風,並將高像素攝影機偽裝成石頭進行暗中拍攝。

本片於2009年1月榮獲第二十五屆美國日舞影展最佳觀眾票選獎,參選電影共有879部片。此外,《血色海灣》還獲得了2010年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

《大綱》

本片紀錄瑞克•歐貝瑞(Ric O'Barry)(影片的翻譯是李察歐貝瑞)前往日本太地町,嘗試揭露當地獵殺海豚的過程,為此歐貝瑞打造了一個秘密團隊。

歐貝瑞在1960年代從野外捕捉了5隻海豚,經過訓練,拍攝了一套以海豚為主角的電視劇《海豚寶貝》,該電視劇迅速走紅,興起廣大民眾對海豚的喜愛。

但名利雙收的歐貝瑞沒有高興太久,因為五隻海豚中的凱西有一天死在他的懷裡。

歐貝瑞認為凱西是自殺的,海豚的呼吸是有意識行為,因為不願再承受被囚禁的巨大壓力,凱西選擇停止呼吸而死。

瑞克•歐貝瑞因為凱西的自殺事件而驚醒,放棄了工作,開始為海豚的生存權奔走世界各地。

賽侯尤斯與歐貝瑞會面後,他們的團隊開始在太地町展開行動。

太地町位在鯨豚每年洄遊的路徑上,積極發展鯨豚觀光,但實際上,在太地町某處貼滿禁止進入告示,以鐵絲網包圍的隱密海灣,每到夜晚,漁民就以海豚追獵法殘殺海豚便上演著對海豚的屠殺,海水一片血紅,但此事一直被市民隱瞞。

漁民賽侯尤斯和歐貝瑞組成的秘密小組為了揭露此事,制定了周詳的計畫,目的要讓在日本被屠殺的海豚受到世界關注。

影片直指鯨豚業市場背後的利益來源,主要是買賣海豚帶來的鉅額收益。

世界各地海洋公園對雌性寬吻海豚的需求促使漁民賣掉牠們,並將其餘海豚做成肉品,即使海豚肉被驗出含有過量的汞。

根據影片中的證據,日本當地政府參與隱瞞此事,連日本公眾對獵殺的情況和市場上的海豚肉來源都不清楚。

本片並訪問了二位當地議員,他們提倡停止在學校午餐中供應海豚肉。

此外,影片中指日本政府在國際捕鯨委員會中意圖向貧窮國家買票。

片中末段,歐貝瑞闖進國際捕鯨委員會的發布會中展示他收集到的海豚被殺證據,直至他被帶離會場。

《回響》

本片獲得廣大正面迴響。《紐約時報》影評Jeannette Catsoulis評價本片「具備諜報片的驚悚,是獨一無二的紀錄片」,以及「史上最大膽的環境保護行動之一」其他評論家也注意到本片出色的諜報特徵。《時代雜誌》記者Mary Pols讚賞本片「相較之下,不可能的任務這種好萊塢電影跟小孩子扮家家酒沒兩樣」。《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記者Peter Rainer則稱本片是「真實諜報電影的崛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愛主播倪銘均 的頭像
    大愛主播倪銘均

    大愛主播倪銘均的部落格

    大愛主播倪銘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