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棄成見、人生遠見(5)(信者恆信)

 

180(20172)《科學人》雜誌,有一篇文章「信者恆信(當堅定信念受到威脅,誰管證據不證據)」。

作者是薛莫(Michael Shermer),翻譯潘震澤。

 

當你向別人陳述與他們堅定信念不符的事實時,可曾見過對方改變心意?在壓倒性的反面證據面前,這些人的信念似乎更加堅定。其中緣由,與他們感受到自己的世界觀受到矛盾證據的威脅有關。

 

舉例來說,創造論者駁斥支持演化的化石與DNA證據,因為他們擔心世俗力量會侵蝕宗教信仰;反對接種疫苗者不信任大藥廠,認為金錢腐蝕了醫學,他們還相信接種疫苗會導致自閉症,就算唯一宣稱疫苗與自閉症有關的論文已遭期刊撤回,主要作者也被控造假,這些事實擺在他們面前仍無濟於事;致力揭露911事件真相者聚焦於導致美國世貿中心倒塌的鋼筋熔點等枝微末節,因為他們相信美國政府撒謊並自導自演,為的是建立新世界秩序;否認氣候變遷者研究樹輪、冰心以及溫室氣體濃度,因為他們崇尚自由,尤其主張市場及工業的運作不受法令限制;懷疑歐巴馬出生地的人拚命在歐巴馬的出生證明裡找作假證據,因為他們相信美國第一位非裔總統是個想要摧毀美國的社會主義者。

 

上述例子的支持者都感受到,他們深信不疑的世界觀受到懷疑論者威脅,因此把事實當成需要剷除的敵人。這種信仰凌駕證據的力量來自兩個因素: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與逆火效應(backfire effect)。

 

心理學家費斯丁格(Leon Festinger)等人於1956年發表的經典著作《當預言失敗時》中描述,當某個幽浮狂熱團體宣稱的外星人母船沒有如期抵達時,他們非但不承認錯誤,「反而變本加厲向世人推銷他們的信念」,並「接連做出預言,希望其中某個會成真,藉以消除預期與現實的落差帶來的失衡。」費斯丁格稱此為認知失調,也就是由同時存在的兩種矛盾想法所帶來的緊張與不適感。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的奈恩(Brendan Nyhan)與英國艾克斯特大學的萊夫勒(Jason Reifler)進行一連串研究,發現了逆火效應,也就是「糾正錯誤反而加深被糾誤對象的錯誤解讀。因為那威脅到他們的世界觀或自我概念。」

 

舉例來說,給受試者閱讀捏造的報紙文章,其中證實了某個廣為流傳的不實觀念,例如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WMD);接著再給受試者看一篇更正文章,澄清從未發現過WMD。反對戰爭的自由派會欣然接受新文章的說法,而拒絕舊的;反之,支持戰爭的保守派反應不但相反,在讀了新文章後甚至更加相信WMD的存在,辯稱找不到只能證明海珊藏了起來或已先行摧毀。奈恩與萊夫勒指出,許多保守派「相信在美國出兵侵略前夕,伊拉克確實擁有WMD,就算小布希政府早已得出不同的結論,該信念仍持久不消。」

 

如果事實只會讓情況變得更糟,那我們要如何說服信念有誤的人呢?

根據我的經驗:

1)溝通時不要受情緒左右;

2)討論,不要攻擊;

3)仔細聆聽,並試著正確說出對方的想法;

4)表示尊重;

5)表明自己了解為什麼有人會有那種想法;

6)試圖指出,改變既定想法不一定要全盤否認原先的世界觀。

 

※※

看完以上的文章讓我想到,之前看過的一本書《被新聞出賣的世界》http://abc8207.pixnet.net/blog/post/267889459,也提到逆火效應。

 

密西根大學有一個研究稱作「當校正失敗時(When Corrections Fail),政治學者布倫丹‧尼漢(Brendan Nyhan)和傑森‧雷夫勒(Jason Reifler)創造一個新的專有名詞來描述這種情況「逆火效應」(backfire effect)

 

首先讓實驗對象讀過幾則假新聞之後,又在文章的最後提供更正後的版本給其中一半的受測者,那些更正都是針對假新聞中最核心的主張,就像平常會在部落格文章末後看到的一樣。接著,他們詢問所有的受測者對於文章主張的評價。

 

看到更正啟事的那一半受測者,事實上,比另一半人有更高的比例相信文章中本有的錯誤主張,而且這個信念比其他人更加篤定。換句話說,更正啟事不但沒有修正錯誤,還反向地加強了錯誤的認知。修正的動作反倒讓原來錯誤的主張再次深植到讀者的腦海中,並且迫使他們在心裡重溫一遍。想使受測者摒棄一開始的想法,結果卻不如預期,反而更加穩固他們正遭受挑戰的信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愛主播倪銘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