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銘均書摘-童年富裕病
這幾天心情煩悶,週二下午請了半天假,到三芝一帶的淺水灣,找了一家咖啡店,吃飯、喝咖啡;看海、聽浪濤;曬日、吹海風。
我翻了一本雜誌「商業周刊」,這是前幾期的報導,談的是童年富裕病,其實好久以前就想看這期的內容了。
裡面有非常多很棒的觀念,我受益良多,打字摘錄於下。
另外我也把網路上搜尋到的兩篇相關文章,一併貼出來與您分享。
1. 美國調查,繼承15萬美元以上財產的小孩,兩成放棄工作,多數一事無成;他們得到越多,越不滿足,甚至失去奮鬥目標。這股「富裕病毒」正席捲全球,從美國、日本到台灣...。
2. 好好待你的小孩,但不要給他們太多財產。」這是今年一月,美國《商業週刊》出版的〈二○○五年最佳觀念〉專題,報導開始的第一句話。
3. 富裕病這一名詞是1990年代後期才發源於美國,由兩個單字「富裕」(affluence)和「流感」(influenza)合成,指那些由於父母供給太多,造成孩子過度沉溺物質,生活缺乏目標等後遺症。
4. 根據美國消費者聯盟的一項調查,2003年有31%的大學生,有超過三千美元的信用卡債,比2000年增加了67%;25歲以下因為負債而破產的人數,過去十年也以每年16%的速度快速增長(25歲以上破產人口的增加速度只是5%)。不是因為年輕人沒錢,而是因為他們太愛亂花錢,所以,如今美國許多大學將消費性負債,列入學生退學的評量因素之一。
5. 台灣也不遑多讓。根據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局的最新統計,台灣所有卡債中,五分之一是由20至29歲的年輕人所「貢獻」。他們主要用於購買奢侈品所積欠的現金卡、信用卡卡債,共計1478億元,相當於政府兩年的高等教育經費,或未來八年的全國治水經費。
6. 美國的破產族當中,超過七成都來自於中產或者更高收入的家庭。他們的人生因為負債搞得一塌糊塗,並不是他們資源太少,反而是在他們成長過程中,資源的供給非常充裕,甚至是太充裕了。
7. 美國興起反思浪潮,1/5富豪寧捐出財富不留給子女。今日的美國,百萬富翁在十年內成長了四○○%,對財富卻出現了反思的浪潮:二○○三年,哈佛大學募款人柯立爾估計,全美三百二十萬名百萬富翁中,約有六十萬人因擔心會寵壞子女而將捐出大筆財富。他說:「許多新富之家希望子女只享有中產階級的生活形態,好讓他們擁有快樂婚姻,並且養育快樂子女。」
8. 連續12年蟬聯《富比世》全球富人排行榜第一名的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則早在1999年時宣布,他和妻子將他們兩個孩子的遺產繼承金額,限制在一億美元以內。蓋茲目前的身價有500億美元,卻只留下1/500給孩子,剩餘的財富全部捐獻給慈善機構和社會福利事業。
9. 今年四月十六日,台南市爆出一家四口燒炭自殺的人倫悲劇,二十八歲的張智凱帶著妻子與五歲長女、五個月大幼女,輕易的結束四條寶貴的生命,自殺原因,只因為高中音樂老師退休的媽媽不借給他30萬元!悲傷的母親,即便面對兒子指控「媽媽愛錢更甚我的生命」,深痛之餘,仍然替兒子說話,認為是媒體亂寫,「他其實很乖。」 老鄰居看到的則是,失婚獨立扶養張智凱長大的陳玉霞,在張智凱從小到大的成長中,只要是張智凱開口要的東西,幾乎沒有說不的。
10.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博士、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吳明燁觀察指出,在這個家「呈現的似乎是孩子只有權利,沒有義務。」這個永遠只負責享受的孩子,最後走上的是富裕病的最惡後果。
11. 南華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翟本瑞說,同樣的,在花錢時,年輕人也預期將來會從家裡繼承財產,而有恃無恐。
12. 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沃爾瑪集團的華頓家族,已逝的董事長山姆.華頓,奉行的財富教育核心理念是「勞動讓人有價值」。老華頓從來不給孩子們零花錢,他的四個孩子很小就開始「打工」,在商店裡擦地板,幫忙修補倉庫的房頂,晚上幫助裝卸簡單的貨物,老華頓則根據一般的工人標準付給他們「工資」。
13. 台積電副處長章勳明的女兒Erica,從小學六年級開始,每到農曆年後,就會從爸媽那裡領到一萬多元的壓歲錢,這是她一整年的零用錢,除了昂貴的花費以外,包括弟弟的零用,全部由這一萬元支付。她因此學到控制慾望、善用金錢,甚至她也知道,禮物不一定要花錢買,她會自己騎腳踏車到大潤發買材料,自己製作卡片。
14. Erica父母使用的方法,和德國漢堡大學心理學教授麥爾斯提出的教育三大財富能力:正確運用金錢的能力、處理物質慾望的能力、了解匱乏與金錢極限的能力,不謀而合。
15. 許多孩子輕易擁有昂貴的玩具、衣物,卻不知道那要用好幾千個一塊錢才買得到,他們習於獲得,卻不知道背後的代價。
16. 在有限的狀況下,不妨讓他順著自己的欲望亂買東西,讓他承受沒有節制的後果。例如買來垃圾玩具,就沒有錢再買其他東西。
17. 父母可以帶領全家對每個人喜歡的物品,晚一點再買、等久一點再買,一起感受「慾望延遲」之後,得到時那種更大的滿足感。
18. 國外不少富裕家庭,很強調讓子女參加社會公益,這些小孩認識自己生活圈外的世界,看見別人的缺乏,看見自己的幸運,同時從為他人服務當中尋找自己生活的意義,這些機會教育也是另一種對抗富裕病最佳的教育。
19. 美國的一些父母親,選擇一天是「非消費日」,讓大家習慣不買東西也能夠得到快樂。
20. 麥爾斯提出六點「親子財富行動」計畫:
a. 父母和孩子都要為自己的開支作紀錄。
b. 父母每週找一天跟孩子討論家中的開支狀況。
c. 父母定期向孩子解釋經濟活動的基本原理,例如借貸與利息,投資與報酬的關係。
d. 父母帶孩子為家庭重大採購比價,體驗聰明消費的樂趣。
e. 父母跟孩子一起犧牲一些享受,例如每週有一餐不吃,體驗飢餓滋味,把這一餐的金錢拿來幫助需要的人。
f. 父母做典範,常常問自己我真的需要這樣的東西嗎?我們家真的需要這樣的東西嗎?
g. 最重要的一點,父母的標準要和小孩一致。
21. 華碩董事長施崇棠,雖然有百億身價,小孩卻非常節儉。他們從小就讓小孩珍惜週遭的物品。
22. 「惜物」是施家財富教育中最貴重的資產。
23. 小孩如果擁有太多,會剝奪他們很多期望的樂趣。
24. 不管家境如何,勤儉習慣不能忘。
25. 不是想要就有,他們家的小孩,一年只能得到三次禮物,兩個月才能上一次麥當勞。
26. 百貨公司看到玩具,比同類的貴,媽媽就會比一比上面的價格,然後搖搖頭,小朋友自然也學會比價。
27. 施董事長也要求阿公阿嬤,不能買玩具、拿零用錢給他們。
28. 讓他們一開始就學會惜物,學會如何與金錢相處,將來有一天有錢了,財部會手足無措。
29. 在施家,愛物、惜物的觀念,比給萬貫家財更有力量。
30. 富邦金控投資長蔣國樑,對小孩的財富教育也是毫不含糊。
31. 孩子要出國度假、買電子產品,都要寫計畫書,自己計算所需要的金額,編列預算,計畫資金來源,他在跟小孩討論可行性,還有資金運用效率,爸媽的補助金額等等。
32. 再有錢的人,如果慾望無法滿足,永遠是貧窮的。
33. 他看過許多大企業家、名人,現在都不在了,「不是看你有沒有錢,而是看你有沒有紀律」。吃喝玩樂一天之間多少錢都可以蒸發掉,心靈上的滿足,才是真正的富有。
34. 「所有的錢,都要用勞力換取」,除了學費和基本開銷以外,其他的花費都要小孩自己籌措一半。他們家雖然有傭人,小孩為了籌錢,還是要幫忙做家事,甚至到外面打工。
35. 不怕孩子打工會浪費他們讀書學習的時間嗎?「這是投資」他說這是教育的成本,省不得。「你不讓他體驗,直接給他錢,就是花費,不是投資」
36. 若捨不得孩子「浪費」讀書的時間,只會教出一個書呆子。「與其那樣,我寧可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常人」
37. 他們全家出門的時候,他和太太坐著司機開的轎車,孩子必須頂著大太陽,自己搭公車、轉捷運,去跟他們會合。
38. 「小孩不知道還有另外一個世界,以為他們過的日子就是人生本當如此。我教他們,地球是平的,今天把幸福視為理所當然,明天災難就會反撲」。
39. 為了培養小孩的責任心,他還會把三個小孩找來,問他們老了後,他們要如何回饋。
40. 教育孩子,不只是幫孩子,也是幫自己。不然孩子長大了還賴在家裡無法獨立,甚至在外面弄個爛攤子要你收,這都是老年的悲哀。
41. 猶太人口只佔世界0.3%,但是全世界的超級富翁當中,猶太人佔四到五分之一強,他們有高人一等的經商和理財能力,都來自一代傳給一代的獨特信仰和金錢觀。
42. 洛克斐勒家族,要求小孩做家事換取零用錢,長大後要打工賺錢,尤其要求小孩要記帳。
43. 他要讓小孩知道,一切必須靠自己的奮鬥去獲得,不要因為父親是富翁,而有任何的依靠。
44. 小約翰洛克斐勒,繼承家產以後,在小孩入學前,從不給小孩零用錢,上學後,零用錢按照年齡做調整。七、八歲每週三角,十一、十二歲每週一元,十三歲以上,每週兩元。
45. 大衛洛克斐勒,是美國傑出的銀行家,他提到有一次,他的父親小約翰洛克斐勒把他叫到房間說「我打算每週給你三角零用錢,不過我有一個小小要求,請你準備一個小本子,在上面記下每筆錢的用途」
46. 每週六早餐過後,小孩就排隊到父親辦公室,父親就嚴格核對他的帳目,同時核發下個禮拜的津貼。開支正當有結餘,下次遞增五分,反之則遞增五分。
47. 小約翰同時告訴他們,每週最好花用一角,儲蓄一角,捐獻給教堂或慈善機構一角。
48. 為什麼中國人富不過三代,猶太人可以富兩、三百年?因為猶太人用契約、用信託來管理遺產。越優秀的可以得到越多資源,例如進入大家可以得到若干資金,娶妻生子、創業,又可以得到多少。反之,敗家仔就拿不到錢。因此一份龐大的家產,不容易被一個不肖子孫散盡,可以留給以後更有出席的子孫使用。
********************************************************
演講預告:
週六早上十點,我會到慈濟台中分會分享,談的是大愛新聞。
週日早上十點半,我會到高雄靜思堂演講,對象是慈青,談的內容是大愛台。
********************************************************
如果您還沒有看過「慈濟模式釋疑(社會資源)(二)」
請瀏覽http://www.wretch.cc/blog/daaitv&article_id=4303357
********************************************************
大愛新聞主播 倪銘均
週一至週五 中午12:00
和您一起用愛看世界
倪銘均網站: http://www.wretch.cc/blog/DaaiTV
HINET部落格:http://blog.xuite.net/daaitvnews/blog
倪銘均個人新聞台: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daaitv
這幾天心情煩悶,週二下午請了半天假,到三芝一帶的淺水灣,找了一家咖啡店,吃飯、喝咖啡;看海、聽浪濤;曬日、吹海風。
我翻了一本雜誌「商業周刊」,這是前幾期的報導,談的是童年富裕病,其實好久以前就想看這期的內容了。
裡面有非常多很棒的觀念,我受益良多,打字摘錄於下。
另外我也把網路上搜尋到的兩篇相關文章,一併貼出來與您分享。
1. 美國調查,繼承15萬美元以上財產的小孩,兩成放棄工作,多數一事無成;他們得到越多,越不滿足,甚至失去奮鬥目標。這股「富裕病毒」正席捲全球,從美國、日本到台灣...。
2. 好好待你的小孩,但不要給他們太多財產。」這是今年一月,美國《商業週刊》出版的〈二○○五年最佳觀念〉專題,報導開始的第一句話。
3. 富裕病這一名詞是1990年代後期才發源於美國,由兩個單字「富裕」(affluence)和「流感」(influenza)合成,指那些由於父母供給太多,造成孩子過度沉溺物質,生活缺乏目標等後遺症。
4. 根據美國消費者聯盟的一項調查,2003年有31%的大學生,有超過三千美元的信用卡債,比2000年增加了67%;25歲以下因為負債而破產的人數,過去十年也以每年16%的速度快速增長(25歲以上破產人口的增加速度只是5%)。不是因為年輕人沒錢,而是因為他們太愛亂花錢,所以,如今美國許多大學將消費性負債,列入學生退學的評量因素之一。
5. 台灣也不遑多讓。根據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局的最新統計,台灣所有卡債中,五分之一是由20至29歲的年輕人所「貢獻」。他們主要用於購買奢侈品所積欠的現金卡、信用卡卡債,共計1478億元,相當於政府兩年的高等教育經費,或未來八年的全國治水經費。
6. 美國的破產族當中,超過七成都來自於中產或者更高收入的家庭。他們的人生因為負債搞得一塌糊塗,並不是他們資源太少,反而是在他們成長過程中,資源的供給非常充裕,甚至是太充裕了。
7. 美國興起反思浪潮,1/5富豪寧捐出財富不留給子女。今日的美國,百萬富翁在十年內成長了四○○%,對財富卻出現了反思的浪潮:二○○三年,哈佛大學募款人柯立爾估計,全美三百二十萬名百萬富翁中,約有六十萬人因擔心會寵壞子女而將捐出大筆財富。他說:「許多新富之家希望子女只享有中產階級的生活形態,好讓他們擁有快樂婚姻,並且養育快樂子女。」
8. 連續12年蟬聯《富比世》全球富人排行榜第一名的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則早在1999年時宣布,他和妻子將他們兩個孩子的遺產繼承金額,限制在一億美元以內。蓋茲目前的身價有500億美元,卻只留下1/500給孩子,剩餘的財富全部捐獻給慈善機構和社會福利事業。
9. 今年四月十六日,台南市爆出一家四口燒炭自殺的人倫悲劇,二十八歲的張智凱帶著妻子與五歲長女、五個月大幼女,輕易的結束四條寶貴的生命,自殺原因,只因為高中音樂老師退休的媽媽不借給他30萬元!悲傷的母親,即便面對兒子指控「媽媽愛錢更甚我的生命」,深痛之餘,仍然替兒子說話,認為是媒體亂寫,「他其實很乖。」 老鄰居看到的則是,失婚獨立扶養張智凱長大的陳玉霞,在張智凱從小到大的成長中,只要是張智凱開口要的東西,幾乎沒有說不的。
10.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博士、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吳明燁觀察指出,在這個家「呈現的似乎是孩子只有權利,沒有義務。」這個永遠只負責享受的孩子,最後走上的是富裕病的最惡後果。
11. 南華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翟本瑞說,同樣的,在花錢時,年輕人也預期將來會從家裡繼承財產,而有恃無恐。
12. 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沃爾瑪集團的華頓家族,已逝的董事長山姆.華頓,奉行的財富教育核心理念是「勞動讓人有價值」。老華頓從來不給孩子們零花錢,他的四個孩子很小就開始「打工」,在商店裡擦地板,幫忙修補倉庫的房頂,晚上幫助裝卸簡單的貨物,老華頓則根據一般的工人標準付給他們「工資」。
13. 台積電副處長章勳明的女兒Erica,從小學六年級開始,每到農曆年後,就會從爸媽那裡領到一萬多元的壓歲錢,這是她一整年的零用錢,除了昂貴的花費以外,包括弟弟的零用,全部由這一萬元支付。她因此學到控制慾望、善用金錢,甚至她也知道,禮物不一定要花錢買,她會自己騎腳踏車到大潤發買材料,自己製作卡片。
14. Erica父母使用的方法,和德國漢堡大學心理學教授麥爾斯提出的教育三大財富能力:正確運用金錢的能力、處理物質慾望的能力、了解匱乏與金錢極限的能力,不謀而合。
15. 許多孩子輕易擁有昂貴的玩具、衣物,卻不知道那要用好幾千個一塊錢才買得到,他們習於獲得,卻不知道背後的代價。
16. 在有限的狀況下,不妨讓他順著自己的欲望亂買東西,讓他承受沒有節制的後果。例如買來垃圾玩具,就沒有錢再買其他東西。
17. 父母可以帶領全家對每個人喜歡的物品,晚一點再買、等久一點再買,一起感受「慾望延遲」之後,得到時那種更大的滿足感。
18. 國外不少富裕家庭,很強調讓子女參加社會公益,這些小孩認識自己生活圈外的世界,看見別人的缺乏,看見自己的幸運,同時從為他人服務當中尋找自己生活的意義,這些機會教育也是另一種對抗富裕病最佳的教育。
19. 美國的一些父母親,選擇一天是「非消費日」,讓大家習慣不買東西也能夠得到快樂。
20. 麥爾斯提出六點「親子財富行動」計畫:
a. 父母和孩子都要為自己的開支作紀錄。
b. 父母每週找一天跟孩子討論家中的開支狀況。
c. 父母定期向孩子解釋經濟活動的基本原理,例如借貸與利息,投資與報酬的關係。
d. 父母帶孩子為家庭重大採購比價,體驗聰明消費的樂趣。
e. 父母跟孩子一起犧牲一些享受,例如每週有一餐不吃,體驗飢餓滋味,把這一餐的金錢拿來幫助需要的人。
f. 父母做典範,常常問自己我真的需要這樣的東西嗎?我們家真的需要這樣的東西嗎?
g. 最重要的一點,父母的標準要和小孩一致。
21. 華碩董事長施崇棠,雖然有百億身價,小孩卻非常節儉。他們從小就讓小孩珍惜週遭的物品。
22. 「惜物」是施家財富教育中最貴重的資產。
23. 小孩如果擁有太多,會剝奪他們很多期望的樂趣。
24. 不管家境如何,勤儉習慣不能忘。
25. 不是想要就有,他們家的小孩,一年只能得到三次禮物,兩個月才能上一次麥當勞。
26. 百貨公司看到玩具,比同類的貴,媽媽就會比一比上面的價格,然後搖搖頭,小朋友自然也學會比價。
27. 施董事長也要求阿公阿嬤,不能買玩具、拿零用錢給他們。
28. 讓他們一開始就學會惜物,學會如何與金錢相處,將來有一天有錢了,財部會手足無措。
29. 在施家,愛物、惜物的觀念,比給萬貫家財更有力量。
30. 富邦金控投資長蔣國樑,對小孩的財富教育也是毫不含糊。
31. 孩子要出國度假、買電子產品,都要寫計畫書,自己計算所需要的金額,編列預算,計畫資金來源,他在跟小孩討論可行性,還有資金運用效率,爸媽的補助金額等等。
32. 再有錢的人,如果慾望無法滿足,永遠是貧窮的。
33. 他看過許多大企業家、名人,現在都不在了,「不是看你有沒有錢,而是看你有沒有紀律」。吃喝玩樂一天之間多少錢都可以蒸發掉,心靈上的滿足,才是真正的富有。
34. 「所有的錢,都要用勞力換取」,除了學費和基本開銷以外,其他的花費都要小孩自己籌措一半。他們家雖然有傭人,小孩為了籌錢,還是要幫忙做家事,甚至到外面打工。
35. 不怕孩子打工會浪費他們讀書學習的時間嗎?「這是投資」他說這是教育的成本,省不得。「你不讓他體驗,直接給他錢,就是花費,不是投資」
36. 若捨不得孩子「浪費」讀書的時間,只會教出一個書呆子。「與其那樣,我寧可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常人」
37. 他們全家出門的時候,他和太太坐著司機開的轎車,孩子必須頂著大太陽,自己搭公車、轉捷運,去跟他們會合。
38. 「小孩不知道還有另外一個世界,以為他們過的日子就是人生本當如此。我教他們,地球是平的,今天把幸福視為理所當然,明天災難就會反撲」。
39. 為了培養小孩的責任心,他還會把三個小孩找來,問他們老了後,他們要如何回饋。
40. 教育孩子,不只是幫孩子,也是幫自己。不然孩子長大了還賴在家裡無法獨立,甚至在外面弄個爛攤子要你收,這都是老年的悲哀。
41. 猶太人口只佔世界0.3%,但是全世界的超級富翁當中,猶太人佔四到五分之一強,他們有高人一等的經商和理財能力,都來自一代傳給一代的獨特信仰和金錢觀。
42. 洛克斐勒家族,要求小孩做家事換取零用錢,長大後要打工賺錢,尤其要求小孩要記帳。
43. 他要讓小孩知道,一切必須靠自己的奮鬥去獲得,不要因為父親是富翁,而有任何的依靠。
44. 小約翰洛克斐勒,繼承家產以後,在小孩入學前,從不給小孩零用錢,上學後,零用錢按照年齡做調整。七、八歲每週三角,十一、十二歲每週一元,十三歲以上,每週兩元。
45. 大衛洛克斐勒,是美國傑出的銀行家,他提到有一次,他的父親小約翰洛克斐勒把他叫到房間說「我打算每週給你三角零用錢,不過我有一個小小要求,請你準備一個小本子,在上面記下每筆錢的用途」
46. 每週六早餐過後,小孩就排隊到父親辦公室,父親就嚴格核對他的帳目,同時核發下個禮拜的津貼。開支正當有結餘,下次遞增五分,反之則遞增五分。
47. 小約翰同時告訴他們,每週最好花用一角,儲蓄一角,捐獻給教堂或慈善機構一角。
48. 為什麼中國人富不過三代,猶太人可以富兩、三百年?因為猶太人用契約、用信託來管理遺產。越優秀的可以得到越多資源,例如進入大家可以得到若干資金,娶妻生子、創業,又可以得到多少。反之,敗家仔就拿不到錢。因此一份龐大的家產,不容易被一個不肖子孫散盡,可以留給以後更有出席的子孫使用。
********************************************************
演講預告:
週六早上十點,我會到慈濟台中分會分享,談的是大愛新聞。
週日早上十點半,我會到高雄靜思堂演講,對象是慈青,談的內容是大愛台。
********************************************************
如果您還沒有看過「慈濟模式釋疑(社會資源)(二)」
請瀏覽http://www.wretch.cc/blog/daaitv&article_id=4303357
********************************************************
大愛新聞主播 倪銘均
週一至週五 中午12:00
和您一起用愛看世界
倪銘均網站: http://www.wretch.cc/blog/DaaiTV
HINET部落格:http://blog.xuite.net/daaitvnews/blog
倪銘均個人新聞台: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daaitv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