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幾篇和慈濟四十週年有關的報導
1. 慈濟40》證嚴:天下一家 真的很美
2. 慈濟40年 人物見證慈悲
3. 慈濟8位「長老」 話說當年
4. 慈濟40》慈濟故事 無盡感恩
5. 地震寶寶七歲了:我要當科學家
6. 慈濟一條毛毯 讓他重建家園


慈濟40》證嚴:天下一家 真的很美
【記者梁欣怡、林中偉/報導】

慈濟與慈濟人
今年已經是慈濟四十周年,子曰:「四十而不惑。」什麼是「不惑」呢?就是人生中一切都很清楚了,應該是智識最成熟的時候。
許多慈濟人,雖然我叫不出他的名字,大家卻有共同的一個名稱叫「慈濟人」,大家合心、和氣、互愛、協力的默契,共同為創造真善美的社會而努力。這分天下一家的親和感,我常覺得:真的很美!所以這一生,我真的很滿足又感恩。我們秉持「為佛教、為眾生」的使命,既然是佛教團體,也就要真正發揮慈悲濟世的精神,隨時隨地為苦難眾生拔苦予樂。
慈濟從慈善做起,為的是淨化人心,使天下無災難,但這麼多年來,我們到底淨化了多少人心呢?放眼天下,災難如此之多,更感覺自己的渺小,不知何時才能真正將「淨化人心」的聲音,很徹底的散播到每一個角落,讓每個人都能聽到,將人人本有的那顆愛心啟發出來?雖然許許多多慈濟人不惜一切付出去推動,大家都如此盡心盡力了,但是被啟發的與尚未被啟發的比例,仍然相去甚遠,我怎能不心急?
儘管如此,期待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這是我創立慈濟四十年來,年年不變的心願。因為人心一定要先淨化,這世間的紛爭才會止息。我常說我有三不求──不求身體健康,但求精神敏睿;不求事事如意,但求毅力勇氣;不求責任減輕,但求力量增加!淨化人心是如來家業,雖然擔子很重,我們不能逃避這分責任,必得提起勇氣克服困難,才能達到淨化人心的目標。

救世救心
四十年來,慈濟從花蓮到台灣頭、台灣尾,從台灣普遍到國際,從當年的三十位會員開始,慈濟人用愛編織了浩蕩長的隊伍,彼此勉勵、相互牽手走上菩薩道。回想四十年前的「克難慈濟功德會」,沒有錢、沒有人;即使是那樣克難,我還是堅持濟貧教富。我認為佛陀來人間,為的就是要救世。救世如何救起?要從救心開始,也就是淨化人心。
早年台灣生活很苦,要依靠美援奶粉、麵粉給孩子們補充營養。我成立功德會救濟貧苦,希望人人在不影響自己生活之下做好事。最初有三十位會員響應,每天提著菜籃出門前,就先存五毛錢到竹筒中。「每個人每天存五毛錢累積起來,就可以救人……」這樣的訊息在市場流傳開來,許多菜販也決定響應。這分愛的循環,就是慈濟的開頭。
俗話說:「積善之家有餘慶」,每天發心、日日為善,則日日平安。我認為勸募最主要是募「心」──要啟發人的愛心。凡夫常是「有一缺九」,貪心節節高,患得也患失———沒有的時候煩惱如何才能賺到錢;擁有財富的時候也不快樂,總是擔心萬一失去了該怎麼辦?但是慈濟會眾卻能把「有一缺九」的心態轉過來,有十捐一,或是有百捐一都很好,重要的是培養出那分「捨」心,同時也捨掉煩惱及貪名、貪利的心。

「因」深「緣」長
志業的範圍,從慈善、醫療、教育而人文,過程坎坷而艱鉅。但我信己無私,也相信人人有愛,因此四十年來步伐堅定,不曾因為經濟的困難、人才的缺乏或人言可畏,而放棄我的志願。「有心有福,有願有力」,想想也感覺不可思議,許許多多困境就這樣一路克服、堅持走過來。
回首從前,展望未來,內心只有說不完的感恩,每一位護持慈濟的人──不論是阿公阿嬤、青壯年還是三歲的小娃兒,都是我要深深感恩的對象。還有僑居海外的慈濟人,他們與台灣的距離那麼遙遠,有的人甚至不曾見過我,只因為聽人說台灣有慈濟、聽人說證嚴法師的理念,就心生歡喜、感動,進而付出行動;有的則是回台灣取得精神理念,回去後就效法這分精神,取當地的資源,關懷當地的人民,加快腳步投入濟貧教富工作,為台灣做了最外交。
全球慈濟人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自己的本分,用愛鋪路、造橋,讓富有的人願意付出力量,讓受苦難的人們得到救援;不論是濟貧或教富,都是用心用力、甘願付出。見證過去,我們可以啟發未來,善的力量我們還要更凝聚,因此「分秒不空過,步步踏實做;善念不間斷,好事日日做;妙法時時用,法喜多分享」,未來的每一步仍要踏踏實實。

幸福‧感恩
難得有因緣啟發一分善念,智慧就是從「做中學」而「學中覺」,期待人人把握當下、恆持剎那,慈濟的四大八步──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環保、社區志工,都需要大家發揮力量來投入。「做好人不能少你一人」,善的力量愈大,善業愈強,化解災難的機會就愈大。這幾年來,我不時勉勵慈濟人要繼續「人間菩薩大招生」,不僅要使富有的人心理健康、發出愛心去幫助人,即使是受慈濟救助的人,也能啟發善念,將小小的力量集合在慈濟功德法海,成為永不枯竭的一股源泉,這就是「濟貧教富」。窮困的人都能付出了,比他們生活優渥幸福的人,又怎麼白白錯過成為一尊救人菩薩的機會?
「慈濟需要每一個人的力量」;人人行善,家家平安,果能如此,娑婆世界變成淨土就不困難了。
【2006/04/21 民生報】


慈濟40年 人物見證慈悲
【陳惠芳/花蓮報導】
  慈濟成立四十周年了,曾經親身參與慈濟四十年慈悲腳印的多位資深慈濟人,十九日為全球即將同步舉辦的「見證慈悲、深耕人文」靜態展及人文體驗系列活動現身說法,與世人一起見證慈濟的四大志業、八大腳印。
  慈濟委員林惠玲指出,「見證慈悲、深耕人文」靜態展,自廿一日起至五月廿一日在全省六十五個分支會與全球同步展出,藉由照片中的真實人物見證慈濟的來時路,以傳承大愛慈濟情。
  昨天,包括劉秀蘭、李時、陳美雲、陳梅菊等當年最早響應證嚴法師參與慈濟的多位資深慈濟老委員,特別到場憶當年。
  資深委員現身說法
  慈濟在草創時期,篳路藍縷,物資、人員樣樣缺,幸有吳月桂把住家樓下的店面,提供為慈濟功德會的貧民施醫義診所之用,地點就在現在的花蓮市仁愛街,還有一群省立花蓮醫院的醫生、護士支援。
  當年任職省立花蓮醫院護理人員的鄧淑卿等人,昨天示範當年義診克難包藥的場景。而當年,因為義診空間不大,空間設計採取「智慧型」設計成ㄇ字的安排,讓義診、共修兩者皆可使用。就連當時的包藥紙,也是印刷廠提供的裁邊紙,雖然一切很克難,但仁愛街義診所卻可說是慈濟醫療志業的前身。
  愛的故事不斷傳承
  「見證慈悲、深耕人文」慈濟四十周年靜態展,將於廿一日慈濟四十周年慶當天起為期一個月,在花蓮慈濟靜思堂登場。慈濟慈善腳印跨出初期,就投身志工行列的老菩薩、慈濟的照顧戶等,屆時也將在展場中,訴說一個個愛的故事。
  慈濟希望愛的循環,能擴展到全球的歷史記錄,這些記錄除了見證台灣近代史中慈善助人的發展,也見證台灣社會發展中愛的成長。因此全球40個國家、六十五個慈濟分會,也將同步辦展覽。


慈濟8位「長老」 話說當年
【記者范振和/花蓮報導】
1966年佛教克難慈功德會成立,40年來,慈濟人用生命寫歷史,一步一腳印,即日起在花蓮靜思堂等處,推出「見證慈悲、深耕人文」靜態展與人文體驗活動。當初陪著證嚴法師打造慈濟世界的8位老委員,難得共聚一堂,頓成焦點。
慈濟功德會成立之初,有30位委員力挺,如今老人凋零,昨天只剩8人出現在靜思堂展場,她們拿著竹錢筒回憶說,以前每天上市場買菜省下五角,就投入竹錢筒,心中老是惦記著「有人得靠這些錢過活」。
77歲的許彩雲委員號碼25號,加入慈濟30幾年,她表示,慈濟讓她婦唱夫隨、情篤彌堅,兒女都是志工,「深覺這輩子真是跟對師父了」。
80歲的劉秀蘭也加入慈濟30幾年,她的委員號碼12號,她說,早期她丈夫承擔勸募作業,往生後,她不忍善心中斷,接續募款,為了家計她到工廠上班,下班後再收善款,就在忙累中往前邁進。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明師難遇。」77歲的蔡秀梅加入慈濟30幾年,委員號碼11號,她表示,民國58年初看到證嚴法師,如見親人與明師,從此,便一直跟隨證嚴腳步至今。
82歲的李時更是元老,委員號碼6號,當了40年的慈濟人,她認為此生最高興的兩件事,一是能做慈濟事業,與貧苦眾生結下一份善緣,二是慈濟蓋醫院造福東部病患,現在回想起當年募款蓋醫院的艱辛過程,仍會動容不已。
69歲的陳美雲加入慈濟30幾年,1973年,花蓮慘遭娜拉颱風侵襲,災情慘重,她隨靜節師姐進入精舍,受到證嚴「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感召,從此發願行善。
70歲的陳靜枝加入慈濟30幾年,委員號碼52號,她表示,民國59年受到功德會的宗旨及精舍師父們的苦行清修感動,從此積極投入慈善行列。
年紀最大的是84歲吳松妹,她與83歲的陳梅菊,兩人不斷地話家常。陳梅菊回憶說,有一回證嚴法師在義診活動後,由她騎著破機車回精舍,她擔心摔倒,倒是證嚴「老神在在」,至今她記憶猶新。
【2006/04/20 聯合報】


慈濟40》慈濟故事 無盡感恩
【記者梁欣怡、林中偉/報導】
教富的同時也濟貧,濟貧的同時也教富;巨災時的無盡關懷,關懷裡的無盡感恩,這些都是愛的循環,慈濟人的慈濟故事……,處處流傳。

陳美貴 勁草阿嬤 用做圓夢
冷風中,一位滿頭白髮、身著藍衣婦人,手抱募款箱重複對著每位路過的民眾彎下腰,誠摯地呼喚著每個人的愛心。看著她凍紅而微抖的雙手,過往民眾不忍直接錯身而過。有位小女孩跑過來握住她的手說:「阿嬤,天氣那麼冷,我圍巾給妳好嗎?……」
這一刻,是2005年凜冽的元月,為了馳援南亞海嘯災民的街頭募款,阿嬤佇立在台北市大龍市場的街角人群中,過了中午時分仍不願歇下來用餐。她想:「這麼多路人,只要再多站一會兒,就可以給南亞災民更多希望,自己餓一下無所謂……。」
這位像勁草的阿嬤,就是陳美貴,今年68歲,現為慈濟台北市大同區協力組員,法號慮枝,嘉義人。
陳美貴少女時期在一家碾米廠上班,每天騎著腳踏車送米,有時一天要騎幾十公里路,婚後,與家人在三重市租房定居,丈夫隻身前往南方澳與友人共同經營罐頭工廠,但不到一年就因經營不善倒閉。她為貼補家計,到塑膠花工廠打零工,揹著女兒到街頭賣花。
幾年後,丈夫向人借錢做資金,頂下一家塑膠花工廠,生意稍有起色,卻被客戶惡性倒閉,為了償債,她白天上班,晚上幫人家洗衣服,甚至頂下一家麵店和檳榔攤,還兼做凌晨掃街工作。
開麵攤時,無意收聽到「慈濟世界」的廣播,證嚴法師講述大地園丁的人生,當下決定把每天麵攤的第一筆所得,丟入欲捐款的錢筒中,並開始做環保。
曾因龐大債務壓力逼得喘不過氣,一度想輕生,一段因緣,她重新產生力量。她學習去「善解」自己所有的苦,不再埋怨,只有「甘願做、歡喜受」。她是一株不畏寒風、堅韌十足的勁草。

林坤賢 伉儷同心 歡喜佈施
林坤賢、張銘惠夫婦把慈濟志業當成「家族」事業,總是擺在第一順位。擔任律師的林坤賢為了助唸,可以把上億元的大客戶「晾」在一旁;張銘惠為了行善,什麼粗活都肯作,在他們的身上,可以看到慈濟大愛的縮影。
在慈濟人當中,願意捐錢的榮董不少,但像林坤賢、張銘惠這樣,都具有榮董、委員身分,並身體力行、積極參與慈濟志業的夫妻,並不多見。更難能可貴的是,來自富裕家庭的他們,和其他的慈濟人一樣謙和,投入慈善工作甚至更賣力。
921大地震那一年,中部很多建築物倒塌,本身是營建專業律師的林坤賢,代表建商和受災戶打交道,目睹災區慘狀以及受到慈濟人聞聲救苦的精神感召,決定捐出執業所得100萬元,從此和慈濟有更深入接觸,最後決定加入慈濟的行列。
林坤賢認為,佈施不是有錢人專利,遇到慈濟大型活動時,他經常站在馬路上指揮交通;接到助唸電話,他馬上放下工作,直奔往生者處所。有一次,為了趕著外出助唸,林坤賢甚至放下一筆十幾億元合約,硬是讓客戶在律師樓等一個小時……。
千金大小姐出身、先前在科技公司上班的張銘惠,曾是職場女強人,為了專心投入慈濟志業,去年九月,她放棄高薪工作,還接下吃力不討好的「協力組長」職務,連掃廁所都要帶頭作示範。
一起加入慈濟後,林坤賢、張銘惠夫婦有了更多的共同話題,臉上有了更多的快樂笑容,兩人的感情也更深更濃;他們珍惜、他們感恩,都說:「這一切,都是慈濟為他們帶來的改變。」

吳承洋 地震寶寶 吻謝恩人
1999年9月21日凌晨,一陣天搖地動,台灣山河為之變色。這一震,重創了中台灣,數不盡的家破人亡。家住台中縣太平市的葉美秀,剛剛生完小孩,被迫抱著出生才十天的兒子倉皇離家,住進災民收容中心。和她素昧平生的潘梅蘭經常燉補品幫她坐月子,一晃眼,當年的地震寶寶,已經長得活潑可愛,並立志以後要念慈濟大學。
因為九二一大地震和慈濟結緣的葉美秀、吳承洋母子,和闊別多年的恩人潘梅蘭重逢,如同久未謀面的親人般,葉美秀當下濕了眼眶。原本屬於懵懂無知年紀的吳承洋則給恩人一個熱情的擁吻。
大地震那一夜,葉美秀台中縣太平市宏總大樓的房子倒了,當時讀小學一年級的大兒子,被地震中打翻的開水燙傷,在一陣混亂中,被送進803醫院燒燙傷中心。震後,吳家被安置在坪林收容中心,葉美秀經常抱著剛出生的小嬰兒,出現在災民領取早餐的隊伍中。
前往關懷的慈濟人,發現這位特殊的「災民」,負起葉美秀坐月子的「養身」大計,還勤跑醫院探視住院的大兒子,回報訊息給葉美秀,潘梅蘭就是最常關懷他們一家子的善心人。
一晃眼,吳承洋已讀幼稚園大班,長得十分活潑可愛,昨天和媽媽一起出席慈濟台中分會的「感恩與祝福」茶會,主動親吻當年幫媽媽坐月子的潘梅蘭面頰,還說:「長大以後,我要讀慈濟大學」。
葉美秀則濕潤著雙眼說,「大地震讓我接觸素昧平生的慈濟,到現在,慈濟的愛仍然一直陪伴我」。
【2006/04/21 民生報】


地震寶寶七歲了:我要當科學家
盧金足/台中報導 2006.04.21  中國時報
七年前,才剛出生十一天的吳承洋在九二一地震發生時,居住在太平市的房子,五樓倒塌成一樓,媽媽抱著幼兒和災民排隊領取早餐。慈濟志工發現後,為她做月子,還實況轉播在另家醫院診療燙傷的大兒子病情;如今襁褓中的幼兒變成活潑好動小男孩,天真獻吻給慈濟奶奶,還年小志氣大的說「我以後要念慈濟大學當科學家」。
慈濟台中分會昨天在成立四十周年感恩與祝福活動中,以「把愛找回來」為主題,淚水滋潤人心,除了九二一寶寶和當年伸出援手的慈濟志工擁抱道謝。現在也投入慈濟社區志工的廿六歲青年穆彥錩,十一個月大時,因為心臟破了一個零點五公分大的洞,家境清寒的父母,抱兒痛哭,耗費卅多萬元的手術費,也是慈濟大愛,救回一命。
昨天和媽媽葉美秀從南投來到慈濟台中分會,吳承洋好像回到家裡,快樂的四處奔跑,葉美秀看到當年幫她做月子的慈濟志工潘梅蘭,如見到許久未見的親人,記憶倒帶,哭紅了雙眼。她說,現在沒有悲傷,內心只有感恩和歡喜。
九二一地震發生時,大兒子剛唸國小一年級,在地震激烈晃動時,被打翻的開水燙傷,當晚在一陣混亂時,孩子被送進八○三醫院的燒燙傷中心,剛生完小兒子吳承洋的葉美秀,則被安置在坪林收容中心。
震災夢魘不斷,看不到大兒子病況,心急如焚,小兒子又嗷嗷待哺,葉美秀抱著小嬰兒排在災民領取早餐的隊伍中特別引人注目,慈濟志工一問之下,才知道收容中心有一位需做月子的媽媽。
在和營區討論後,好心的班長特地安排寢室給吳家,還幫忙打理三餐,慈濟志工擔負起「做月內」的養身大計,由於做月子不適合奔波探望在醫院的大兒子,葉美秀兩頭煎熬,志工即以「實況轉播」方式,仔細回報訊息給做月子中的媽媽。
潘梅蘭說,小承洋的滿月是由營區準備蛋糕,慈濟志工送來滿月項鍊和祝福,彌月之喜為烏雲遮日的災後氛圍注入久違的歡笑。
七年後的今天,吳承洋已經是即將入學的小學生,孩子天真地親吻著當年幫媽媽做月子的潘梅蘭,許下願望,「我長大以後要讀慈濟大學,我要當科學家」。
為愛做見證的,還有慈濟人援助當年十一個月大的穆彥錩,進行先天性心室左房缺損心臟病的「開心手術」,廿六年來不間斷的關心,穆彥錩由一個病懨懨的小生命茁壯長大成人,重新得到新的生命契機。
當年夫妻倆抱著重病的孩子,不知未來的命運,爸爸穆元旭說,心室缺損「不是每個人都生得起的病」,一場手術下來,前後共花了卅多萬,幸運的是,在慈濟和親友經費及人力幫忙後,經台大心臟權威醫師朱樹勳動過手術後保住一命 。


慈濟一條毛毯 讓他重建家園
【記者李蕙君/台東縣報導】

一條毯子,改變了台東縣卑南鄉東興村民沈為信的命運。每年中秋節,沈為信總要拿著毯子對子女說:「沒有這條毯子,就沒有現在的我們,要懂得感恩與惜福。」這條毯子已保存了卅七年,目前收藏在慈濟花蓮精舍。
佛教慈濟慈善基金會台東聯絡處昨天舉辦基金會創立四十周年展覽,其中展示民國五十八年大南村(東興村舊名)大火賑災照片,災難受助人沈為信見了頻頻拭淚。他說:當年我從上人手中接受救助毛毯,人生也改變了。
沈為信記得當年九月廿六日艾爾西颱風過境,當晚村莊發生火災,焚風助長火勢,村中以茅草搭建的房屋、包括他家全付之一炬。
他絕望地帶著妻子、五名小孩不知何去何從。中秋已過、寒冬將至,慈濟基金會證嚴法師親自到訪、贈送毛毯、食物,他從證嚴手中接過毛毯。
「當時心裡很震撼,一名年輕比丘尼親身進入災區幫助我們,我堂堂五尺之軀的男子,怎能不振作?」沈為信決定打起精神重建家園。他說,此後一家七口共蓋這條毯子,毯子不夠大,他只拉著毯角蓋肚皮,有一天他發現肚皮上的毯角繡有「慈濟功德會」,才驚覺是證嚴法師親手送毯子給他。
沈為信一家人蓋了這條米黃色的毯子七年後,才將毯子收起、用布、紙等六層包裝,將它視為傳予後代的「傳家之寶」。
他開玩笑地說:「這條毯子讓我多生兩個孩子。」更大的收穫是讓他獲得重生,更懂得感恩與回饋,從無到有的體驗讓他珍惜生命。每年中秋節,沈為信都會拿出毯子告誡七名小孩「做人手心要向下」。
沈為信的子女對此謹記在心,甚至願意包計程車讓沈為信到花蓮懇見證嚴法師表達感謝之意。後來慈濟人宋美智等人發現沈為信還保留著當年的毯子,懇請他送給慈濟花蓮精舍做為見證,民國八十四年沈為信將毯子送給了花蓮精舍保存。
慈濟基金會台東聯絡處慈濟人林素月說,毯子送回花蓮時已歷經廿六年,那一天沈為信將毯子緊緊抱在懷中,完整如初的毯子摺得整齊如豆乾,一看就知他極為珍惜,大夥都感動得掉淚。
【2006/04/19 聯合報】

大愛新聞主播 倪銘均
週一至週五 中午12:00
和您一起用愛看世界

倪銘均網站: http://www.wretch.cc/blog/DaaiTV
倪銘均個人新聞台: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daaitv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愛主播倪銘均 的頭像
    大愛主播倪銘均

    大愛主播倪銘均的部落格

    大愛主播倪銘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