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素食救地球(359)(素無量心 生態利生)(教育志業)
2020宗門營第二天,主題「素無量心」,從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等面向談素食的好處。以下是教育志業的分享。
主持人: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王本榮
大腦和基因都有可塑性。
清腦才能清口,清口才能清腸,清腸才能清心,清心才能心淨國土淨。
根據腸道演化來看,肉食動物大腸短,肉食動物胃的PH值大約1.0,人類像素食動物,PH值在3.5到5.5之間,只有幽門桿菌存下來。
人的小腸8公尺、大腸1.5公尺,腸道菌是百兆大軍,細胞60兆,腸道細菌400兆。
細菌也是一種細胞。腸道裡面也有好菌、壞菌。
心情會影響腸的蠕動,有許多神經細胞,憂鬱症、失智症,都可能和腸道菌有關。所以要從「腸」計議。
從腸胃牙齒來看,要「素」還真,身體環保、心靈環保。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所長 林建德
1. 慈濟推素,回歸心靈層次。「護生」某種意義是「護心」。
2. 素食不是因為上人提倡因此是對的,而是素食本身是對的所以上人才提倡。
如此,素食本身是對的,即需一番綿密論證的過程。
3. 素食可以從健康養生、生態環保、動物保護(護生)、宗教實踐等,從醫學、生態學、哲學/倫理學、宗教等觀點切入,證成吃素的合理性與必要性。
4. 以佛法觀點來談為何吃素?
佛陀吃不吃素?
佛教的飲食觀?
為什麼佛教鼓勵素食?
5. 被動受食vs主動擇食
在佛陀時代托缽,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不能說我要吃什麼不吃什麼,因為是托缽,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
6. 因此規定,萬一不得不吃肉,要吃「三淨肉」:眼不見殺、耳不聞殺、不為己殺。南傳國家有些嚴謹的連三淨肉也不吃。
7. 佛陀不是不吃素,是不方便吃素,是因為要接受大眾的供養。
8. 佛教的飲食觀--心性修養
就佛法來看,「飲食」是為了信仰實踐,一方面清淨律己,另一方面慈悲利他。
9. 食存五觀─佛教的飲食觀
(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3)、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4)、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5)、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10. 凡是為了修行目的的飲食才是「正食」,一切都為「離苦得樂」作準備,包括自己的苦樂與他人的苦樂,從飲食中體現佛法的根本關懷。
11. 佛教吃素三種原因:道德感、清淨心、慈悲心
12. 為什麼佛教鼓勵素食?
佛教傳入中國,素食運動由梁武帝蕭衍(464~549)提倡,著有《斷酒肉文》,通令全國僧尼茹素,至此之後中國佛教僧人不復飲酒食肉。
早在印度佛教就有很明顯的「護生」思想,如《本生談》記載佛陀過去世慈愛眾生,而有「割肉餵鷹」、「捨身飼虎」之舉。
13. 佛法教義中的不殺生戒,慈悲、佛性、眾生平等之說,亦是提倡「護生」。
14. 佛陀是慈悲的,慈悲的表現在於「護生」, 既是慈悲護生,素食是再自然不過的;姑以簡單三段推論形式表述之:
前提一:佛陀主張慈悲
前提二:慈悲(的表現)在於素食
結論:佛陀主張素食
15. 佛陀主張「不殺生」,「不殺生」 之美德亦顯示在素食。
因此積極而言(進一步)是為了慈悲,消極而言(退一步)是持戒或戒貪。
16. 是以佛教支持素食從兩個面向來談:第一是欲望的節制,第二是悲心的長養。
17. 吃素就個人修持而言,是欲望的淡化、精神的純一;就利益眾生來說,是苦痛的減除、慈悲的滋長,不管「自利」或「利他」皆關乎心性修養。
18. 如果一個人不食肉即能維持生命、常保身體健康,吃肉無疑是「想要」而不是「需要」,屬於欲望過患的「心理」追求,而未必是「生理」所需。
19. 「清淨心」之少欲知足,有助於精神涵養與靈性提昇;心靈純淨的人對肉食的刺激反而不習慣、不喜歡。而相對於「清淨心」之「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卻有「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之說,以譬喻當權者的目光短淺。
20. 「清淨心」是解脫道行者所重,菩薩道除「清淨心」外,更重於「慈悲心」, 因此佛法就「清淨心」和「慈悲心」兩大向度來談素食。
21. 可知,非但大乘佛法鼓勵素食,俗稱的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在條件許可下 亦是支持素食的,或者至少不會反對。
22. 總之,佛法之「挺素」可從「清淨心」與「慈悲心」得到明確答案。
23. 近來再加上氣候異常問題,以及吃得太過、吃出一身「文明病」,是以基於生態環保、健康養生等考量,素食更是值得大力宣導、普遍推廣。
24. 葷食是否為錯或惡?
若以葷食為「惡」,似乎太過嚴重;葷食雖不代表是一種錯或惡,但素食絕對是可以推廣、值得推廣的。
素食作為一種哲學問題,生命倫理學之反思(動物倫理、動物解放、動物權利)
25. 吃葷即便不是錯或惡,但有些哲學家認為還是有道德瑕疵的。
26. 隨著時代推移演變,素食是未來趨勢,如現今環保意識抬頭,二行程汽機車因燃料燃燒不完全,而逐漸被四行程、電動汽機車取代;政府及民間推動「綠能」產業,也是同樣道理。
若顧及生態環保、氣候變遷等各種因素,人類在飲食習慣上必須做出改變。
27. 素食乃「公民意識」之覺醒
現代公民對於公民身份及其價值理念的自知自覺
從「公民意識」到「道德意識」(公民素質/公民佛教/人間佛教)
28. 佛法觀點的吃素乃為了:
一、道德關懷;二、身心清淨;三、慈悲利他。
此分別對應到「人天乘」、「聲聞乘」和「菩薩乘」三種修學道路。
29. 素食是世界佛教傾向(共識):
十四世達賴喇嘛多次表示素食不只是佛教的美德,也是人類的美德;現今在印度的藏傳佛教寺院和佛學院不少已全然實踐素食,積極響應素食運動。(2020年10月4日達賴喇嘛世界動物日聲明)
●國際暨跨領域學院院長、醫學系微生物學科教授林光慧(人如其食 腸道菌相與食物):
1. 人如其食。腸道菌相與食物
2. 我們到底是人?還是細菌?
3. 小黑蚊喜歡咬誰?小黑蚊喜歡叮咬皮膚表面菌相歧異度比較小的。
4. 腸道微生物相:
微生物數量:10倍人身上細胞的數量,超過1000種,但99%集中在40 種。
微生物的總重量:比人的腦袋還要重
基因訊息的總數:100-250倍人類基因訊息
可能是一個“器官” 甚至於可以移植?
5. 大腸桿菌只占1%。
6. 腸道菌對宿主的影響。
從宿主分解的食物獲得能量
產生維他命K(Vitamin K)
產生短鏈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 SCFA)
影響腸道表皮細胞的完整性
影響宿主免疫反應
7. 腸道菌相失衡與疾病:
肥胖(胖鼠吃瘦鼠的便便,就會變瘦)
非酒精性脂肪肝
發炎型腸道疾病
第二型糖尿病
8. 食物對腸道菌相的影響
‧布吉納法索:每天飲食纖維量10 g,小米和高粱磨成麵粉煮成鹹粥,蔬菜、蔬菜做成的醬料,偶而吃雞肉,雨季的時候吃白蟻當點心。
‧義大利佛羅倫斯:每天飲食纖維量5.6 g,披薩、義大利麵、大量的肉與起司、冰淇淋、無酒精飲料、早餐脆片、油炸洋芋片
結果發現兩群小孩腸道菌相非常不同,布吉納法索小孩,腸道短鏈脂肪酸多,致病菌比較少。
9. 多餵你的調節T細胞吃纖維
10. 飲食建議:減少產生肉鹼食物的攝取。
11. 腸道菌相失衡的建議:
食物中增加植物纖維、全穀物的攝取
增加菌相歧異度
增加會產生短鏈脂肪酸的細菌
食用益生菌,或益生質
糞便移植?
●通識中心 邱奕儒副教授:
1. 如何吃才能讓世界生機盎然?我們怎麼吃,會影響世界的走向。透過吃的方式,讓世界更美好。
2. 為何當今的「吃」讓當今世界喪失「生機」?
用吃來改善世界的五大步驟
慈濟大學在這方面的實踐—食在永續消費合作社
3. 現在你吃的東西跟阿嬤時代有什麼不同?
4. 用吃來改善世界的五大步驟:
減少肉食、友善種植、公平貿易、在地生產、合作經濟
5. 從黃豆與熱帶雨林談起。飼料的源頭:來自熱帶雨林的出口用廉價黃豆
6. 鹽酥雞一半是黃豆做的,因為除了放山雞,這些雞要吃飼料,台灣沒有大片土地種植飼料作物,都是進口黃豆。
7. 減少肉食可以如何改善氣候變遷?麻省理工的氣候模擬器(註)
8. 吃肉不只是吃肉,和全球氣候、健康都有密切關係。
當今工業化肉食供應鏈的問題:
9. 農業如何種也很重要!養出一寸土壤,要三百年。
10. 有機真的有機嗎?
11. 落後國家人民,常常吃不起自己種植的東西。希望種東西給我們吃的人也是快樂的。
12. 慈濟大學具體做法,從消費合作社談起。
支持在地有機生產
在地循環經濟
「清淨在源頭 用合作消費改變世界」
13. 消費合作社,就是活生生的教室
14. 參考影片《殺戮農場》(可發信「地球之友」取得播映權)
(註)
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與氣候互動組織(Climate Interactive)合作研發一免費氣候模擬器En-ROADS,En-ROADS讓用戶能够探索將全球暖化控制在攝氏2度政策的影響。麻省理工學院教授John Sterman表示,En-ROADS能讓用戶設定政策後並探索其選擇將如何影響能源系統與氣候,並藉此達到自學。En-ROADS透過包含能源供應、交通運輸、農業及土地利用所產生的排放三大類政策的介面讓用戶能够試驗各種假設情境與政策,並可以得到依據他們選擇的即時的結果。而研究人員更希望En-ROADS能讓人們能夠自己學習如何避免全球暖化的最壞結果,以免為時已晚。

 

2 (6).PNG

2 (7).PNG

2 (8).PNG

5 (1).PNG

5 (2).PNG

5 (3).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愛主播倪銘均 的頭像
    大愛主播倪銘均

    大愛主播倪銘均的部落格

    大愛主播倪銘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